摘 要:在此將從理解記憶學習地理的角度出發,闡述學習地理重理解的重要性,并對如何進行理解記憶學習提出若干策略。
關鍵詞:理解;記憶;學習
一、重視理解性記憶的原因
1.地理是中學課程體系中一門文理兼具的學科,知識內容復雜,綜合性強,與其他學科間橫向聯系密切。[1]在我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還有經濟地理都是屬于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結合,是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原則和依據。
2.地理特別的高中必修1地理,與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聯系密切,要想學好地理,需要一定的幾何和物理等理科基礎。學習方法應以理科思路為主,重視原理、規律的理解。
3.地理學習的系統性、層次性很強,高中地理分別以地球地殼和上部大氣為學習對象,體系完整有條理。
4.初中地理注重對地理現象的學習,高中地理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掌握一定的地理原理。
二、理解性記憶學習方法
1.理解的方法閱讀和學習教材。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于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采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于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于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1)記“概念”,抓關鍵詞,先記住每條概念的主干,把概念的主謂賓語,先記住。再根據對概念中地理規律的把握,加入修飾成分。把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對比其差異、消化、理解、吸收。
(2)“原理”重理解,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過原理關。比如說,“地球的運動”“地轉偏向力”“大氣環流”“常見的天氣系統”等,與其他學科的外部聯系緊密,原理性的知識基礎要求比較多,直接以示意圖的方式來解釋這些現象形成的規律很難讓學生形成清晰的空間思維模型。以周圍空間構建情境模式或者以身邊典型案例來反映規律,理論聯系實際,讓每個學生自己在腦中先構建出自己能夠理解的空間思維模型,建立起能夠學好地理空間規律的信心。
2.使用地圖。地圖是文字的載體,單獨注重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圖,學生掌握的知識是片面的、枯燥的,往往過幾天就將它忘記。[2]“圖文結合”“圖不離手”,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多看地圖,能在圖上再現知識。地圖是地理學科的依托,在地理學科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相關地圖上所處的位置。
3.從生活實際中收集信息,理論聯系實際。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是一個開放的、發散的系統。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系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當地和國家的時事、經濟熱點等,生活中處處蘊含著信息,如電視新聞、報紙雜志、媒體網絡經常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其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地理知識和敏感的地理問題,我們要善于收集處理,不斷補充和豐富地理知識,學習就更加鮮活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培養課堂注意力的催化劑。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3]
在地理學習中汲取地域文化,課堂教學中經常聯系當地文化事物現象,進行到校外“采風活動”做地域文化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澄.新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6.
[2]鄭銀虎.淺談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J].教育戰線,2010(7).
[3]陳秋萍.淺談地理教學中的幾點創新[J].政史地教學研究,2010(7).
(作者單位 甘肅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甘肅宕昌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