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聯系生活的教學策略,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于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變理想的課程為現實的課程,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
一、創設英語學習氛圍,寓教于一言一行
1.課堂英語化。學生學習英語缺乏英語語言環境。這就要求老師盡量用英語組織和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濃厚的英語語言學習氛圍。從第一節課起,我就開始使用英語課堂用語。以后每節課堅持循環使用,并逐漸增加句數。經過這樣的日積月累,學生就基本聽得懂簡單的課堂用語,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為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教學表情化、動作化。學生的英語思維空間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在教學中做到表情化、動作化十分必要。通過老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來演示、說明教學內容,即以姿勢說話。
3.生活常規英語化。小學英語一周三到四節課的教學,從時間量的角度來說,確實少得可憐,學生需要掌握的語言量大,而運用語言的機會少。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從語言發展的需要,人文關懷的角度,大范圍、多層次地創設學習英語的氛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拴”住學生的心
1.玩中學,在游戲中學有所得。游戲是一種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靈活運用各種游戲,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在教學中,我不但鼓勵學生玩,還組織學生玩,和學生們一起玩,引導學生玩得有意義。如在學習自我介紹時就采用“開火車”的游戲,在學習“boy,girl,monkey”等名詞時采用了“蒙眼辨音”的游戲,在學習動物時采用了“快速表演叫聲”的游戲等等。這些游戲由于帶有比賽的性質,學生在游戲中,不僅陶冶了情操,而且提高了口語實踐能力。
2.歌中練,在歌聲中鞏固所學知識。小學生生性活潑、愛唱愛跳。針對這一特點,每一堂課我都利用或編寫了與學習內容相符的歌曲或歌謠,并加以動作表演。使學生在活潑歡快的氣氛中自然地獲得了英語知識與技能,開闊了視野,發展了智力,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3.畫中樂,在涂、畫中體會學習的樂趣。低年級學生情緒活躍、開朗,具有穩定性、專一性差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我不僅僅鍛煉學生的“動嘴說”,還讓學生“動手畫”,如用水筆涂風景,用簡筆畫小伙伴,用線條連單詞,用毛線裝飾小動物卡片等等。學生們在涂、畫中,與同伴團結合作,相互交流,體會學習的樂趣。
4.情景體驗,在交流中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在教學中,不可能將真實的生活情景搬入課堂,但能模擬真實情景,創設接近生活的真實語言環境,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單詞和對話的內容。簡單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學生興趣很濃,表演時全身心投入,神態惟妙惟肖,對內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難。
三、巧用現代教育媒體
在教學中,應該利用VCD、電腦等現代教育媒體讓教科書動起來、發出聲來,使“活”的教科書震撼學生的心靈、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習“What’s this?”“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等句型時,我運用了“金太陽”這一配套教學光盤。這套光盤為每個單元都創設好了與對話內容相應的場景,在每一場景中,多媒體技術顯示出其巨大的優越性,使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四、使用合理的評價手段
學習最大的快樂在于經過艱苦努力而獲得成功。成功的學習再受到教師的表揚,能推動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對任何一個學生進行評價時,切不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評價中我經常用深情的贊許或熱情的鼓勵,以鞏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也會準備一些小禮物獎勵他們。與此同時,我還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指出存在的不足與優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保持他們學習的興趣。
總之,通過教學中這些嘗試,英語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聽說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強。作為教師,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