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藝術是人類對美之認識的最高產物,集中體現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包括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以及蘊含于文學作品的審美情感。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審美內容,在生動形象的傳授文章所寄予的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充分滿足學生對于審美的要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及相應的文化品位,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重要教學目標貫穿于日常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審美意識;文化品位;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狹義地講是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廣義地講是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尤其語文學科教育如果缺乏美育教育,將是一項貧乏的教育。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門充滿美并具有一定魅力的學科??v觀初中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恰似一顆閃亮的珍珠。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審美功能,進行審美教育。
一、通過選擇教材內容教育學生用智慧的眼睛發現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同一首曲子,有的人聽起來如癡如醉,貌似趣味無窮,有的人聽得卻索然無味。一幅圖畫,有的人欣賞后認為意趣橫生,贊嘆不已,而有的人卻感到平淡無奇、雜亂無章,認為是線條的隨意勾畫、顏色的肆意涂抹??梢姡烙龑θ说娜姘l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語文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把握課文,要善于用智慧的眼睛發現文章的意境之美。
語文教材被譽為“語言的圖畫”“生活的教科書”,是“真”與“善”相結合的美的世界。文學給學生提供了認識人生和自然之美的廣闊天地,從審美領域展示了社會中所存在的真、善、美,創設了完美的藝術環境以境陶冶情操。在中學的課本中,有反映自然社會中的山水魚蟲、星辰日月等事物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如在魯彥的《聽潮》一文中,系統地描述了大海的潮聲如此的雄偉壯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形象地描述了洞庭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多變景象,陳毅在《梅嶺三章》一文中闡述了無數革命烈士那種“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大無畏精神。具有理性色彩的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學生的審美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內容重視,并落實在相關的教育教學過程中。
二、通過選擇教學過程和方法教育學生用心靈的共鳴感悟美
德國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里發現美的東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美的?!闭Z文教育是包括對學生的智力活動和情感活動的教育并具有一定復雜性的過程,有效地創造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形象,在美化學生的感知的基礎上可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豐富的教育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更好地體會文章的美感,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可以進行鑒賞式、合作式以及探究式等的課型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相關情境中探索、實踐文章所表現出來的豐富感情色彩,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以及創造學生完善人格的效果。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悟美的能力,已達到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出現創造美的欲望:用美的語言反應觀點;用美的文字撰寫文章;用美的性格立足社會。
三、運用語文的美育教育學生用愉悅的真情創造美
語文教育要把自然美的描寫跟學生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結合,通過聯想加深對文章優美語言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以表現自然美。作為教師要系統地將語文教材的內容美與形式美進行統一,協調語文教育的過程與方法,更好地實施學生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推進學生的整體素質。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有效途徑,同時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語文及各方面素質的提升。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領悟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養成思維敏捷、心胸開闊,具有主體意識、民族思想和創新精神的人,離不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劉永康,翟啟明.中學語文教學論[J].語文教學,2007.
[2]葉懸冰.讓語文教學充滿美感和生機[J].語文教學,2001.
?。?]牟綱.淺談審美教育中的審美體驗[J].教育科學,20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陸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