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我有幸參與了我校的關于學生合作學習研究的課題組,在此期間我們不斷外出學習并在校內互相研討與互相聽課。下面是我對其中一堂思想品德課的觀察與思考:
這一堂課我觀察的維度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從“課前準備”“合作傾聽”“獨立思考”“達成目標”四個視角,利用多種形式了解學生對《對自己的一生負責》這一課的學習情況及合作學習的情況。
1.從課前準備去觀察。在我們觀察的過程中,做了“關于學生課前準備”的問卷及“課前準備”觀察量表。對學生課前準備形式等5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57份,回收57份,在問卷中針對學生是否完成課前準備、是否有合作、基礎知識掌握理解交流情況三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的量化。
在這個量表中,我們看到完成課前準備的有44人,占學生總數的83%;有合作的學生有16人,占學生總數的30.2%;基礎知識掌握理解交流的有11人,占總數的20.8%。
通過分析具體數據及細致觀察接受問卷學生的課堂表現,我們發現:(1)學生獨立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最為普遍。(2)最有效的課前準備形式是獨立探究的同時進行同學間的合作學習,特別是針對一些理解有難度的問題。但是具備這一意識和學習習慣所占的比重不大,即使同組內的同學間也很少有這種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自主學習習慣及合作學習習慣和意識則是老師引導的關鍵所在。
2.回到課堂小組活動中學生探討傾聽這一視角,從傾聽時的反應來看,從學生的目光、神態觀察,整個課堂中的兩個合作討論探究環節:其一在探討如何理解“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首先是對自己負責的人”時班級有11人注意力不集中;其二在探討“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這一問題時有7人注意力不集中:其余所有環節所有同學都在傾聽。在傾聽過程中,有記筆記、查閱、回應(笑、點頭、討論等)的輔助行為,這拓展了學生的傾聽參與度。
從傾聽的效果來看,無論是認同、認同基礎上的闡釋還是質疑問難,都表明雖然大多數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傾聽狀態,但還是有極少數的學生沒有參與到合作探究中來,這對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作為老師要引導小組建設的有效性和機制性,比如實施組長監督負責制、小組成員分工制、記錄發言輪流制、組員有針對的評價制等使小組成員都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都能處于最佳狀態中,甚至使聽課者的傾聽也處于一種興奮狀態。同時教師提問應主題明確,問題的難易程度應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便于學生及時理解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因為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學生合作學習之前針對所給的探究性問題是否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探究思考是否是個體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質疑三個層面。通過觀察,我發現在探究思考環節,學生合作探究用時為3分40秒;學生參與率為90%,其中,小組成員中組長發言次數較多,另外,提出質疑的也有個別學生,此外,還有一些學生還處于茫然的狀態。我想這主要是沒有給予一定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無法發言,尤其是合作探究的問題設計都是比較有難度的,因此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之間要給予學生一定獨立思考的時間,讓每位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使合作學習更有效。
4.課堂觀察維度是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條件。在老師組織課堂鞏固練習時,就選擇題的準確率來說,大部分學生掌握的不錯,但還是有極少一部分學生錯題達到7~8個,甚至過半。另外在做材料分析題時,一部分學生答題還表現出無所適從的狀態。這表現出對本節課的知識掌握得不是很到位,充分說明了學生的學習無論在課前還是在課堂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所采取的合作學習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期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通過對這一節課的課堂觀察,我發現通過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但是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的探究還必須作進一步的探討,以期完善這一學習方式,改變以往合作學習中的不足,使學生都能在這一學習方式中獲得最大的收獲,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讓學習成為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負擔。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