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學生的作文,寡情無情、虛情假情的實在不少。特別是考場上,多是獨吟悄唱的感傷、矯情作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輕浮,少的是真正關注心魂的交響。這種虛情假意的文章,真給人以粉黛了面目以邀寵的感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為糾正考場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矯揉造作的不良之風,在語文高考《考試大綱》中曾幾次明確了作文“感情真摯”的要求。
一、為什么要強調感情真摯
“言為心聲”,從寫作的本質訴求上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感情是文章的催生劑。創作來自靈感。《文心雕龍》有言:“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高中階段有很多經典的課文堪稱“以情感人”的典范。如《出師表》《陳情表》等,以至有人這樣感嘆:“讀諸葛孔明的《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陳情表》等文為情造文,而得以流傳后世。如果學生作文能情動于衷,就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福至而文思不竭。
2.情感是文章的生命線。文章不是無情物。清人黃宗羲《明文案序》里說:“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感情是文章的命脈所在,唯真情才能動人,沒有了感情,文章便成了詞語的堆砌。
二、怎樣才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提倡努力做到:事當、情真、言美。
1.事要當。感情往往是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當”。事情憑空捏造固不可取,都來自親歷也不足信。敘事當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情實感的事情可來自自身或親朋所體驗的斑斕的生活和豐富的閱歷。其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以貼切為尺度,有所選取地驅遣于我們的筆端。
2.情要真。中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閱歷都不可能太豐富、太復雜,很多時候,調動真情并非易事。在可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要慎重地取舍事件。“為情造文”,關鍵在一個“為”字。平日里積累既豐,見識既廣,又“于我心有戚戚焉”,做了有心人,有一個“情”字,怎么寫都會是好的。臨陣時才來抱佛腳,感受已淺,認識輒低,所謂全無主持,心中煩亂,弄不好就會矯揉造作,貽笑大方。體驗的虛情假意,絕不可能打動人心;而開啟人生的真情實感,則必須在體察、認知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才能獲得。
3.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紛紛繁繁的情,如何表達?或取或舍的話,怎樣取舍?所抒之情感,當然有高雅粗俗之別。美好的語言是高尚情感最終得以附托的基本保證。學生應知道,美好的情感,其表達婉約是美,直白也是美;綺麗是美,質樸也是美,而語言的豐富使我們表達多彩的情感成為可能。
三、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當然,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渲染色彩等,將真情實感表達得更為搖曳多姿,也更為動人。下面就粗略地闡述三種頗為有效的方法,以備參照。
1.融入美好意象。生活里不乏色彩豐富的意象,借助意象的斑斕來著色文章,總是智者考生的首選。這就要用心靈去感受生活,感受的觸角延伸到意象再散入心靈深處,找到自己的那份期盼和感動,并讓這種感動沉淀、發酵,最終熔成一種讀之即在的情思。做好了,就能讓美好的意象與歡樂或痛苦的情緒融會在一起,升華為文章的思想。選擇好一個恰當的突破口,真摯的情感自會滔滔流注于筆端。
2.描寫感人細節。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于至微。”至微,多指的是那些能顯示人性、人情之美,且具有恒價值的人生細節。行文中穿插好的細節描寫,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再現人生的悲歡,騰起情感的波濤,玩味世態的炎涼。這種描寫總是以美好的情操之光閃耀而讓人久久注目。
3.傾訴悲憫情懷。生活的表達并不全是歡樂與幸運,它畢竟還伴隨著悲苦與不幸。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撫摸一下生活的傷疤呢?對己對人,不吝嗇人生的悲憫情懷,不僅僅是作文,也是做人。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作文可以不一定寫悲劇,但帶有悲劇色彩的悲情傾訴是可行的,哀婉動人也就自不待言。
除了上述寫作手法外,我們還提倡考生多多體驗生活、發現生活,擦亮塵遮的眸,攜真情善意,看高山流水,感風花雪月,知世態炎涼,寫真情實感的好文章。所謂“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說的就是一個情字。要知道無情之人亦無文!
(作者單位 湖南大通湖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