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與臨縣某中學舉行教學交流活動,聽了兩節語文課,兩位老師上的都是同一個課題——《羚羊木雕》。這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文章敘述了一個孩子“自作主張”把父親送給她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轉送給了好朋友,父母逼著她向好朋友要回了那件東西。兩節課共同的特點是,課堂容量大,環節齊全,知識點一個接一個,問題一環扣一環。雖然這些問題大都是有學生自己完成的,這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但課文被分解的支離破碎,學生一直在講題。仔細想一想,這不就是一節習題課嗎?這和數學課又有什么兩樣?教師過于注重了知識技能,而忽略了文本。反思一下自身,我們學校的不少教師不也是一直這樣上的嗎?我認為,語文課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個學科,它有著自身獨特的學科特點,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
“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華南師大特聘碩士生導師程少堂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王菘舟老師的觀點精辟而獨到,他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br/> 因而,涵泳文本,品味語言,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充滿趣味、文化味、語言味、幽默味、個性味等等,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語文味。就《羚羊木雕》這一課來說,我認為整節課可以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1)分角色誦讀,要求學生充分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恰當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朗誦;(2)講故事,看誰講的流暢、生動;(3)表演,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排成課本劇進行表演,也可以對原文加工改編,進行二次創作;(4)辯論,辯題為“我和父母到底誰是誰非”“金錢和友誼哪個更重要”等。以上環節均離不開讀,尤其是表演,必須反復誦讀,乃至成誦,方可表演,至于誰是誰非以及文章的主題,學生在幽默詼諧的表演中,在舌槍唇劍的爭辯中,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學生都會積極主動的閱讀,這樣就會讀出情趣、讀出激情、讀出個性,語文課堂的語文味不就出來了嘛。
語文課要想上出語文味,一定要給學生以充分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充分發掘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在執教《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巍巍中山陵》時,我采取的方式是讓學生當一名導游,向大家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山陵”,這樣學生不僅仔細閱讀課文,而且查閱了大量有關《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巍中山陵》的資料,學生忙得不亦樂乎,整節課上得既輕松愉快又非常扎實。我在執教《范進中舉》和《變色龍》時,除了簡單地介紹時代背景外,就抓住一個點,讓學生編排課本劇,進行表演,學生表演詼諧、幽默,對“范進”“胡屠戶”“奧楚蔑洛夫”等幾個人物塑造的惟妙惟肖,編劇王聰,演員徐昊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學習《回延安》《再別康橋》時,我重點抓住了“讀”,讓學生讀進去,入情入境,讓學生讀出來,為什么這樣讀?教師適時點撥,無需更多講解,學生自能和延安、康橋融為一體。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的點易少不易多,易粗不易細,易小不易大。另外,切忌讓分數束縛住學生的精神家園,而一直徘徊在課文的分析講解上,這樣語文課要想上出語文味就難了,把眼光放遠些,“放長線方能釣大魚”。
簡單,有趣,詼諧,幽默,時而吟詠、時而放歌,爭論不休、掌聲不斷,這也許就是語文課的語文味吧。
?。ㄗ髡邌挝?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鄉民族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