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獨立自主地探究問題,自己則要進行角色的轉化,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自己之間對問題的共同探索,從課堂的主宰者變為引導者。
一、教師要發揮教學智慧,做到精心備課
新教材要求教師必須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各個環節,以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但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生自主探索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師教學智慧發揮的優劣。所謂“放”,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一節成功的數學課,表現為教師引導得法,“放”得適度,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探索的教學情境,形成民主、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增強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課堂上學生積極而有效的投入是節約時間的根本保證。教師必須精心備課,一方面要鉆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鉆研、解讀和思考;另一方面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這些素材及時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之中。
二、教師要重視探究過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新的標準賦予“探究過程”更為深刻的含義,明確了“過程”的定位: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課程目標,即必須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等等。突出數學化的過程肯定和一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或方法聯系在一起,但經歷過程不單是為了這些結果,如果是這樣,讓教師“講”的過程豈不更省力?經歷過程會帶給學生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這些因素遠比那些具體的結果更重要。
三、學生參與實踐,理解和運用教材內容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經歷到的一切都是課程,而凡是有助于學生成長與發展的一切資源都來自于課內、課外與生活,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聯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有利于其發展的實踐場所。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作用。聽到的終會忘掉,看到的才能記住,親身體驗過的才會理解和運用。因此,要加強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垂線段最短”的性質學完了,利用體育活動時間讓學生跳遠,并測出自己的跳遠成績;學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后,帶學生到操場測旗桿的高度等。這樣做,學生既理解了知識,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經常讓學生去實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就會逐漸形成,學生更加關心身邊的事和物,培養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這也是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之,敢于“放手”,就是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群體討論去獲取數學知識。作為一位教師,當你肯放開呵護的雙手,多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多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多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你就會發現,孩子是一個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創造者。
(作者單位 灌云縣光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