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美術教育課的教學現狀正在逐步改善,怎樣把乏味、單調的美術課變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值得深思。
關鍵詞:美術教育;課堂環境;教師的作用;師法自然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方面具有獨到作用。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如何重視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占據了重要位置,美術教育正以它特有的功能在此過程中起著發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作用。美術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課堂,能使學生在少年、青年時期就形成正確、必要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觀點,進而使他們從小就受到美的熏陶,懂得美丑之分。
一、要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
教師進入課堂,不能一味地嚴肅過分,絕不能讓學生在聽課時感到有絲毫的壓抑,相反,生動幽默的插曲式的開場白,能讓學生感到輕松愉悅,很快被教師的話吸引,并注入自己的興趣,換言之即是學生的思維會不自覺地被教師牽引著往縱深走去。美術教師尤其需要這種課前導入藝術。同時,美術教師還可以采取多種手段來輔助教學,如用幻燈、投影、錄像等播放作品,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播放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音樂。如果有條件應帶學生去博物館或參觀藝術展覽。在引導學生走進文化遺產和美術作品時,不要將我們固有的認識強加給學生,要尊重學生的感受和意見,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討論,避免消極性的壓制,這直接影響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二、教師的作用
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興趣方面起著直接的、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學生主要靠教師的授課學習美術,所以教師是一個關鍵因素。
首先,要有活躍的課堂氣氛,美術課根據其自身特點來說,本來就是一個自由度較廣的學科,它沒有過于嚴格的評判標準和范圍準則,這也給美術教師個人以更多的發揮空間。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動手、動腦,放寬評價的標準,從各個方面入手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其次,是要讓學生通過美術教育認識到美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及運用美術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運用到其他學科還可以促進其發展,這可以從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中得以體現。還有就是通過美術活動抒發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使學生成為品格高尚、全面發展的人。
再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偏愛和弱點。美術強調個性化原則,它不像科學那樣追求絕對性和一元性。對于進行普通美術教育的中學生來說,應尊重和提倡他們在美術課上表現出來的個性和差異,同時也不能強迫他們學習美術的某一種類。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允許他們的興趣轉移,廣泛地涉獵各美術領域。
三、師法自然
我們要幫助孩子發現美,體驗美,而這種美正來源于自然。自然是熟悉的,也是易忽視的。美術教學如果脫離了自然去講自然,讓學生在封閉的空間中想象,學生又怎能體驗美好的生活,描繪美好的畫面呢?若能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優美的自然環境作為學習活動地點,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身心放松,心情愉悅,感受自然之美,給學生更強烈的情感體驗,獲得美的熏陶,從內心的最深處抒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美國現代美術早期教育家羅恩非認為:人類必須從小就培養對藝術的感受性,才能避免感受性喪失之苦。他說:“請把孩子們帶到小溪邊,讓孩子在那里濺水嬉戲,讓他們聽一聽,那輕輕流過的溪水的聲音,也讓他們學一學那小鳥清脆又甜美的歌聲。同時,再讓他們靜靜地聽,那微風拂過樹梢的話語,還有那落葉著地時微小的沙沙聲。請帶他們來看看,這個世界優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動你優美感情的,也讓它打動孩子吧……”可見自然對開啟孩子審美意識的重要作用。“以自然為師”,走出課堂,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教學的主體,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陶冶學生的情操,真正地達到從啟蒙時就凈化心靈的美育。
參考文獻:
[1]簡明美學原理.河南大學出版社.
[2]外國美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國美術史.上海人們美術出版社.
(作者單位 河北省廊坊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