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生的想象力、動手能力比普通學生相對要差些,這就給物理教學,特別是物理實驗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教師要認識到讓盲生參與物理實驗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實踐證明在實驗教學中,通過適當的方法對視障生進行視覺缺陷補償,開展實驗教學是可行的。
一、改制、自制教具、學具進行輔助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1.改制教具、學具
購買的教具、學具有一部分屬于視障生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范疇,但大多是為視力正常人設計的,不適合盲校學生使用。筆者的做法:對這些教具、學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視覺缺陷補償的原則適當地進行改造。例如,把刻度尺、彈簧秤、托盤天平、電學表等的刻度線改成盲文凸起,再加以盲文標記(如圖1)。
2.自制教具、學具
在盲校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更多時候需要教師根據視障學生認知規律專門自制教具。例如,把磁鐵固定到木板上,在用毛線粘出“磁場線的分布模型”(如圖2);用不同的硬卡紙表示不同的介質,用紙條貼出法線,讓學生用擺兩根細木條的方式來畫“光的反射和折射”;用泡沫板制作出可以模擬溫度計中液柱上升和下降的過程“溫度計剖面圖”(如圖3);用泡沫板制作出“電路拼圖板”;用可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木框作“力的合成分解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如圖4)。
教師根據視障生的感知特點,改造、自制的教具、學具,用于輔助課堂教學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有效地突破了盲校物理教學中概念、理論、實驗、圖表等教學難點,而且視障學生也能和正常學生一樣來使用這些教具、學具,極大地提高了視障生參與探究學習的可行性。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也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開拓了他們的思維。
二、改造、設計物理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1.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
物理教材中的絕大多數的學生實驗,教師都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做。通過對盲校物理教材的分析統計,盲校物理教材中的實驗情況如下:
初中階段實驗總數69個,全盲生可獨立完成的有19個,低視生、全盲配合后可完成的有23個,占實驗總數的60.87%;高中階段實驗總數63個,全盲生可獨立完成的有18個,低視生、全盲配合后可完成的有36個,占實驗總數的85.7%。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實驗有較大比例是可以自己完成的。
2.實驗小組分組方法
采用學生分組探究實驗的形式進行實驗教學。分組的形式主要是低視與全盲生搭配分組,互相配合進行實驗操作、觀察現象,低視學生把觀察到的講給全盲學生聽,最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3.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
教材中有較多的演示實驗,教師很少采用演示實驗的方式。因為演示實驗不利于視障學生觀察,而主要依靠教師口述過程和現象,基本上等同于講實驗,失去了演示實驗的意義。將演示實驗改造為學生動手實驗更符合視障生的特殊需求。
4.根據學情設計新的實驗
學生因視力障礙不能操作或操作危險較大的實驗,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適當地改造實驗,把實驗中看到的現象改成聽到的現象、摸到的現象或聞到的現象,讓全盲生也參與到實驗操作的全過程中去。
例如,“歐姆定理及應用”中有一個“電阻的串聯與并聯”的演示實驗,可將這兩個演示的燈泡換成小電鈴,盲生就完全可以利用聽覺感知實驗現象了。
這些新的實驗,既可以避開視覺障礙,又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實驗步驟和實驗任務,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視障學生學習物理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教師只要遵循科學合理的教學原則,采用一系列因人制宜的教學策略,幫助視障學生盡可能多地克服由于視力缺陷帶來的學習物理的困難,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他們也完全可以學習掌握系統的物理知識,與我們共享人類科學與文明。
(作者單位 浙江省盲人學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