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洋溢著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著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我是一個語文教師,我喜歡這些雖古猶新的文字,在教學時我會把這種偏愛不由自主地傳染給學生,如果學生能跟我一起體驗古人曾經歷的生活、思想和喜怒哀樂等等,便會恍然大悟:古人原來也有跟我們一樣的思想和感情……那么我覺得古詩文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如何讓學生在品味這些膾炙人口、悲壯激揚的佳句時,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如何拉近古人與今人的距離,更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筆者覺得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文章誦讀
誦讀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是培養文言語感的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語文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區別的標志就是書聲瑯瑯。呂叔湘先生一直強調古詩文教學“要從根本處做起”,依我看,這個“根本”就是“誦讀”。葉圣陶先生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必須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br/> 在教學中,我們要提倡“美讀”和“爛讀”:“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讀出來,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讀進去;“爛讀”就是一遍接一遍讀,熟讀成誦。只有反復誦讀涵泳,讀準字音、讀通句讀、讀懂文義、讀出語氣、讀出氣勢,才能領略到文章的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才思氣質。讀法有種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古詩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老師的范讀,以加深記憶。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裳”,在這里應該讀cháng而不讀shɑng。古詩文中這種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為必要,通過老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掌握音節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師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使學生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重視內容的掌握
要掌握課文內容就必須翻譯課文。那么如何更好地翻譯呢?
首先,要明確每課訓練重點中所列的字詞句。訓練重點的字詞句是經過大量分析研究總結出來的,積累并掌握它們是培養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必要環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以這些字詞句為主線組織教學,要結合語境,要板書,要小結。每節語文課都要按照訓練重點把這些訓練內容落實到實處。
其次,古詩文中的實詞、虛詞常有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現象,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過去課文中曾經出現過的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聯系、比較。這種做法,有利于詞語的積累。當一個詞出現的次數達到兩次以上,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對其意義用法進行歸納、總結、找出規律,以利于知識的遷移。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先做示范,并做詳細講解分析,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教師給予指導、檢查。這樣,積少成多,讓訓練真正落到實處,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養成學習習慣,在“于無聲處”提高學習效率,落實素質教育。
最后,要求學生看懂文本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古詩文一字一句的意思,還有不懂的地方,可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
三、要重視文章鑒賞
古詩文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等等,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響的。因此,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做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應成為古詩JwUGIjRjS8h0Y8gsctPf1g==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教學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認識作者是如何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露自己對榜樣人物的贊美的,從而使學生在心中樹立起一座座美的豐碑。懷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忠心報國的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偉大抱負的范仲淹,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錚錚誓言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寫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等等,無不深深地震撼著每個學生的心靈。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結合起來,從人性的角度上去領悟作品無窮的精神魅力,從而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此外,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凜然正氣、不畏強暴的唐雎,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劉備等等這些,都充滿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讓人心馳神往,當學生在閱讀中為這些歷史人物深受感動、神采飛揚時,我們的教學也就獲得了可喜的成功。
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架起一座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梁,引導學生感悟美的深蘊。杜甫寫就《春望》,抒“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憂國思家深情;蘇軾作《水調歌頭》,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祝愿;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些情感之美,無不閃爍著動人的光芒。學生在學習這些優美的詩篇時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古詩文學習的興趣。
古詩文是一種芬芳的精神食糧,語文教師如果善用,將會澤被后世。以上我所做的一些小嘗試是有限的,希望同身在課堂的語文教師們一起探索更多更佳的方法。
?。ㄗ髡邌挝?山東省新泰市平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