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數學教學內容過于注重理性和求實的傾向,過分的“科學”而略顯死板,學生很少感受到數學內在的美。我們應當努力尋找并選擇那些現實、有趣且與兒童生活背景密切相關的素材來建構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體系。若能使學習材料成為學生學習的內需,我們的教育將更加和諧。以下筆者將從三個方面來談學生學習的內需。
一、從新知的引入談學習內需
新課的引入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充滿興趣,這樣教學則成功了一半。作為教師應挖掘知識內在的美,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使教學內容生動活潑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投入學習。現提供幾例:
1.以故事激趣
故事的引入往往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筆者創設了新龜兔賽跑的故事場景:(在長方形與正方形相應的邊上標上長度)播放錄音——請烏龜沿著正方形跑道跑一圈,兔子沿著長方形跑道跑一圈,小兔聽了說:“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烏龜的長。”那么到底誰跑的路程長呢?請同學們來做裁判,想辦法比一比。實際上求誰跑的路程長,就是判斷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誰更長一些。由于情境逼真,學生能很快地換位體驗,主動投入學習。
2.以情景激趣
一些教學內容是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截取的,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前,播放了與主題相關的一段錄像,拍攝了學生熟知的蘇州園林的部分景觀,其中包括塔、亭、圓門、石拱橋、藝術窗欄等景物(平面對稱圖)。等到學生投入足夠的熱情時,教師則出示上面景物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景物的特點。這一引入設計不僅滲透了美育、家鄉情結,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是他們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良好開端。
3.以游戲活動激趣
我在教學“認識互相垂直”時,指明讓學生在投影儀上玩“轉簽子”的游戲。使學生發現當兩根簽子相交時會組成角,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若把兩根簽子看做兩條直線)引導學生觀察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的特殊情況,從而引入“互相垂直”的定義。
以上的教學材料皆不是教材現成提供的,都需教師創造性地設計,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進行wZUVauc7LisdhGOv8IxuEA==加工,從學生學習的內需出發,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出發,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從新知的產生談學習內需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應有效把握,使學生自主專心地投入探究,從而使他們經歷知識產生的全過程,獲得全面的認識。要做到這些,學習材料又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師創設的內容能使學生熱衷并持久地參與,那么才能使學生的發現成為可能。素材的設計可從以下四方面考慮:
1.以感悟體驗獲取新知
筆者在教學“噸的認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牢固地建立“噸”的概念,讓學生親身感悟體驗,所以組織全體學生背一背體重差不多是25千克的同學,感受他們的重量,然后再一起計算多少位這樣的同學的重量約是1000千克。讓學生想象一下,若讓40位這樣的同學壓在自己身上會有什么感受?再在課前全體同學拎過啞鈴的基礎上讓學生估一估,每一副啞鈴有多重?多少副啞鈴是1000千克?從而對“噸”有了深刻的認識。再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采取步測(多少步約是1000米)、時測(走多少時間約是1000米)、以熟知的事物的長度換算(如沿操場跑多少圈約是1000米)等方法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2.以操作發現獲取新知
筆者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先向學生拋出等底等高的兩組圓錐和圓柱以及沙土和水兩種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1)把兩組容器中的圓錐裝滿后,倒入相對應的圓柱內,數一數倒了幾次。(2)把兩組容器中的圓柱裝滿后,倒入相對應的圓錐內,數一數倒了幾次。思考:圓柱與圓錐有怎樣的聯系?學生在裝、倒、觀察、思考、討論的活動中,領會了數學結論,發現了規律,從中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與樂趣。
3.以參與生成獲取新知
利用學生好動好表現的心理特點,一些教學內容完全可以在課堂中生成。在教學“怎樣分”中,把練習中的題目作為例題,讓學生按照插圖分別扮成3個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孩子),在“花園里”快樂地游玩。然后提出問題:“該怎樣進行分類呢?”讓其他同學分小組進行討論,互相說說自己分類的結果以及為什么這樣分類;接著,在充分討論之后,各小組匯報分類的結果。此時“家庭成員”按匯報結果進行表演,教師讓學生發表如此分類的看法。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大膽地說出觀點(按高矮、性別、頭發、衣服等),同時“家庭成員”幽默的表演也引來了學生們歡快的笑聲。
4.以開放發散獲取新知
數學教學不應局限于解決數學問題,而應讓學生參與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知的人與事、景與物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拓展“再創造”活動的時空,并產生對數學問題進一步分析與解釋的強烈愿望。
三、從新知的運用談學習內需
若是說新知的產生應使學生做到“活學”,那么新知的運用則應使學生做到“活用”。知識的產生源于生活,也應當回歸于生活。從學生的內需考慮,他們也有一種強烈運用知識的愿望,若教師創設的內容能恰當地激發學生再探究的欲望,不僅能引發學生思維的高潮,而且更能使學生加深對新知的認識。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優化設計教學內容:
1.實踐操作深化認識
筆者在教學完“長方形的周長”后,在最后的環節設計了用鐵絲圍長方形的內容。讓學生取出準備好的20厘米的鐵絲,引導學生先將鐵絲對折,思考鐵絲的一半代表長方形的什么(它的一條長與一條寬)。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圍出長和寬都是整厘米數的不同大小的長方形。學生在想想、議議、折折、交流、展示的過程中不僅學得有益、有趣,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對長方形周長的認識。
2.運用激趣深化認識
我在教學二年級“可能性”時,在最后設計了“摸獎游戲”“猜牌游戲”。
(1)摸獎游戲:全體同學人人有獎,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其他為三等獎。先摸三等獎,再摸二等獎,最后摸一等獎。隨著摸獎進程的推進,學生參與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漲。等到一等獎產生時,學生們都嘆息:“再也不可能有一等獎了。”
(2)猜牌游戲:取出四張A,使它們反面朝上,學生從第一張開始猜,每一張到底是黑桃、紅桃、梅花還是方塊?隨著每一張牌的出現,學生已體會到猜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從而對可能性的認識也更加到位。
3.解決問題深化認識
問題只有具備了挑戰性,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對一些因“吃”各種考題、習題吃壞了“胃口”的學生來說,教師應有意識地滲透問題意識,適當地增加一些非常規問題,能大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重新喚起他們對數學的“食欲”。在教學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渡口水產市場螃蟹價目見下表:
一位客商有1600元現金,準備買同一種類的螃蟹,他能買多少千克螃蟹?由于現實購買方式的不同(既可按重量買,又可按只數買),造成了答案的多樣化,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解題的需求。
以上教學素材皆不是書本現成提供的,都是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是創造教材。但所有的這些設計其目標都是為了學生更主動地學、更有效地學。教學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特殊共同體內的交往,應富有人文氣息,應讓每個參與教學活動的人都能獲得內在的激情。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真正從學生學習的內需出發,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合理優化教學內容,在課堂中真正做到教與學的和諧。
(作者單位 蘇州市吳中區臨湖第一中心小學)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