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既然是要“用的書”,不能只“讀書”,那么就要拓展好教材,讓例子由特性走向共性,實現“學一課帶一片”,這樣的課堂才有可能更好地發揮出“例子”所蘊藏的豐厚的課程價值。
上半年,接到市教研室的通知,我與七年級老師同上《秋天的懷念》。這是一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的情感文,正因為史鐵生特有的經歷,才創作出這樣特別的好文章。不過如果把它作為一篇教材去上,會發現由于生活的不同,學生會感動,但不會震撼,深沉的母愛、生命的價值離他們的思考都太遠。如何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差距,如何引領學生主動沉浸到語文文字中,如何開展有效拓展呢?
一、架“橋”:課前適度體驗
語文教學為了突出個性閱讀感受,強調遷移體驗,讓學生能進入作品的情境,學會感受、體驗、揣摩。“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課前適度的拓展,能幫助學生把課文的材料、情感和審美體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情感,找到與文本的共鳴,在人與文之間架起相通的“橋梁”。
文中的母愛是深沉的。正因為它藏得深,所以網絡時代下的孩子沒有時間和空間去挖掘。如果去問孩子,有什么事情讓你發現父母愛你,最多的就是生病了晚上照顧自己、好吃的東西留給自己,除了這些顯性的愛,別的發現不了。而文中,這位病入膏肓、身心俱痛的母親,那份小心翼翼的愛,那份隱忍堅強的愛,那份想說不能說的愛,那份最直接卻最不易發現的愛,離今天孩子的生活太遠太遠了。
為了幫助孩子理解文中這位母親的舉動,上課一周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情感作業:每天偷偷觀察自己的爸爸媽媽,記錄他們對你說的話、做的事,要求話語越簡單越好,動作越小越好。每天記錄的不能相同。第一天,學生記錄了“媽媽給我做了好吃的”“爸爸送我上學叮囑我‘乖點’”。第二天類似,到了第三天,學生放學時和我說:“朱老師,沒什么好觀察的,就這些了!”我笑著對他們說:“今天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看你的眼神,再去找。”果然,第三天的觀察中有了新內容:媽媽看我今天吃飯很香,眼睛里都是笑容;我做作業時,爸媽既不看電視,也不說話,給我一個安靜的環境;今天我作業上遇到了難題,請教爸爸時,他告訴我他也不會,不過可以和我一起思考分析。在爸爸的提示下,我一點一點找到了解題的思路,難題解決了,爸爸還夸我聰明,這也讓他重溫了小時候的知識。躺在床上,我細細想想,發現爸爸其實在教我,但卻用了這個辦法,讓我既解決了問題,又有了自信,他是我的好爸爸……一周的觀察,孩子們對父母的愛由表及里,有了很多的感動。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馬上讓學生預習《秋天的懷念》一課。
學生通過教師課前的拓展體驗,通過讀書思考,不僅能夠找到體現母愛的句子,并且在理解句子含義時,學生們均能結合課前的體驗,找到母愛的相通點,憶起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從而理解母親脆弱而堅強的情感,理解母親說“好好活”時對兒子的期望和想到自己的無奈。記得課上有的學生談到:
“母親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可是如果在她死之前,看不到自己的兒子堅強起來,她會死不瞑目的,所以她不敢死,她就算再苦,都要為了兒子活下去。”
“母親對兒子說‘好好活’,就是告訴兒子,心要活了,就能好好活著。她心里肯定還有一句話說:‘你看我,雖然身體活得不好,但有了你——兒子,我每天都為了你活,也活得好好的。’”
句句真心話,那是“心心相印”后的肺腑。有了教師課前適度的拓展體驗,既突破了文本的難點,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豐富性。
二、鞏固:拓寬訓練途徑
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面對課堂40分鐘的學習,許多學生看似吃得飽飽的,實則對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階段。“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如何讓學生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儲備呢?這還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智慧,拓展一些訓練的途徑,便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鞏固學習的新知。
學完《秋天的懷念》一課,本文的“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情感”這一寫作特點,如何幫助學生融會貫通呢?為此,課末,我拿出蘇教版上的課文《愛如茉莉》,讓學生溫習之后,談談兩篇文章的共同點。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對于復雜的東西,只有借助于比較,才能比較一般和特殊的屬性,并突出其特點,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較深刻的認識。學生借助比較,能清晰地挖掘到文章相同的寫作特點,隨即,我出示片段訓練要求:結合課前體驗,抓住爸爸媽媽的細節,描繪他們對你深深的愛。這樣及時地活學活用,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知識得到遷移拓展和創新運用。“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三、延伸:鼓勵課外閱讀
拓展性課外閱讀,要求學生不能把一篇課文簡單地視為語言學習的載體,而應把它看做是提升自身語文能力的一個階梯、一個范本,也是豐富自身文學底蘊、培養自身人文品質的媒介,是打開名著之門的一把鑰匙。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熱情,閱讀要由課內向課外拓展。
學完本課之后,我在閱讀課上向學生推薦了《取水》這篇文章,在二年級的時候,故事已經讀給學生聽過了。今天重溫戈壁灘上的老牛,寧愿挨鞭子,也要為小牛要到水,這份愛,又一次深深地震撼了學生。我告訴學生,這本書就是圖書角里《中國孩子必讀的100個故事》中的一篇。這類書中的故事,用細膩的筆調描述了生活中一個個看似平常卻發人深省的故事。閱讀這類書籍,可以溫暖我們的心靈,可以讓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顆敏感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隨后,我又拿出史鐵生的小說《我與地壇》,選擇了其中的幾個片段讀給學生聽,在聆聽中,學生對“生命”“母愛”“珍惜”這些主題又有了新的感觸。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學生,并祝愿他們在閱讀中讓自己成長起來。
拓展,應需而生,因人而異。教師要善于拓寬思路,靈活把握教材,找到適合課堂的“半畝方塘”,讓每一堂課都因為拓展而精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