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那么,數學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在數學教學中,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可以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數學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關鍵詞:生活情境;聯系生活;用于生活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因此我們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開展生動、有趣、直觀的數學活動,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讓他們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關鍵是看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采擷數學實例,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為課堂教學服務。如何真正地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地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感觸生活,這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探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自經歷將生活原型抽象為數學模型的過程,學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很多問題都是數學知識的具體化,如:在設計“認數(一)”時,首先出現的就是一幅同學們在校園里快樂玩耍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再同桌討論,最后與大家一起交流,一開始就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交流能力。最后我還設計了把這一課延伸到生活中去,看著這美麗的校園,安排了“到校園中去找數”的環節,希望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喜歡上我們的學校。多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形成“轉曲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認知過程。例如,學習“十幾減9退位減”的內容時我改變了原來的教法,讓學生做售貨員和顧客,通過對原有貨物、賣出貨物以及剩下貨物計算的體驗,加強對十幾減9退位減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興趣高,參與面廣。接著讓學生針對情境互相編題,學生學習的激情達到了高潮。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式數學情境,自然而然地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了對數學的親切感,某種程度上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通過類似的與生活相接近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用處真大,實現了學習由被動向主動的轉化。
二、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讓他們去觀察、讀懂身邊的數學尤為重要。緊扣教材,以教材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素材,選擇加工問題情境,提出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假設和猜想,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對于創設的問題,由于學生想要解決,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對數學的興趣就應運而生。
如教學“連加連減”時,我就創設了一個實際生活情境——與學生一起做開汽車的游戲。老師當司機,做開汽車動作,老師后面(也就是汽車里)有四個學生。汽車啟動,老師問學生現在汽車上有幾個同學(4個)。教師報站名,停車,又上來幾個學生,汽車再啟動,老師問又上來幾個同學(3個),再問汽車上一共有幾個同學(7個)。又到一站,停車,下去2個學生,老師問現在汽車上還有幾個同學(5個)。這樣抽象出算式4+3-2=5。游戲如此反復輪流做幾次,使每個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這樣的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和價值。
三、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如在學習“認位置”后,回家觀察一下自己的臥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臥室內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然后說給爸爸媽媽聽。觀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圍、村莊周圍都有些什么,到學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又如在“成功與失敗”“機會的均等與不均等”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戲,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投硬幣”“猜紅白球”和“搶30”游戲,學生積極性很高,主動參與探究實踐學習;通過計算彩票的中獎率,學會用概率解決生活中的抽獎問題,學會正確對待各種促銷活動。
總之,讓人人都學到“有用的數學”,把數學知識融入常見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發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讓學生步入“在探索中動腦,在動腦中前進,在前進中成功”的可持續發展中。當然,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組織課外活動,有目的地開展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課外活動,既能深化學生所學的課內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將學到的知識外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五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