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綜合競爭力的表現。以本校建設生態校園文化為實例,可對建設生態校園和實現生態育人作淺顯探討。
關鍵詞:生態;理念;校園;文化
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顯性指標在不斷地發展,它不但豐富了學校的辦學宗旨,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還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埋下“潤物無聲”的激勵人奮發的種子。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發展的需求。
一、開展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教育意義
1.生態校園文化建設能凝聚精神力量。
2.生態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需求絲絲相扣。
3.生態校園文化建設是素質教育的窗口。
二、學校開展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利條件
近年來,各學校對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卓有成效。如我們的毗鄰三垟中學的《溫州生態園建設背景下開展生態環境教育的實踐研究》,就為我們開發與研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生態環境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為此學校提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通過建設“生態校園”,規范學校各項管理工作,提高師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傳授“生態”科學知識,啟迪“生態”創建思維,培養“生態”思想品德,養成“生態”行為習慣,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三、生態校園文化建設的預期目標
1.通過構建校園生態文化,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實現校園生態和諧。
2.通過構建校園生態文化,激發師生員工的創造力,推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3.構建校園生態文化,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提升學校文化品牌,實現學校發展需要。
4.在學校辦學目標的貫徹上,開展與之相一致的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各種活動,建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
四、生態校園文化實施策略
(一)課程開發
1.教材是教學的依據,要根據三垟生態園的特色充分開發校內校外資源、開發校本教材,充分發揮教師的創新潛質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搜集與三垟生態園相關的資源,盤活教材資源。如:《對生態自然村的調研與設想》《甌柑的生長》《棱角的生長》《參觀戒毒所》等等。
2.建立農科紅領巾小基地,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要充分利用溫州生態公園——“五福源”豐富的植物資源以及黃嶼山王金每烈士陵墓的人文教育等資源。
(二)建設生態校園環境,優化校園景觀
1.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完善硬件基礎建設。(1)校園人文內涵標志的設置與命名。制作校訓、學風、教風、學校精神告示牌等,弘揚校園生態文化。(2)對現有操場進行改建,建立“生態校園”建設成果宣傳基地。目前,學校的操場彩塑工程項目已經啟動,校園書吧建設即將完成,文化走廊的面目已煥然一新。
2.加強校園建設宣傳,增強綠色環保意識。(1)在做好綠化養護、整形、校園清潔等日常維護工作的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員工的綠化、環保意識。(2)宣傳節能環保,人人都能從身邊做起,養成不亂丟、不亂扔的習慣,并在適當時間組織師生進行各種保潔活動。
3.開展以生態校園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樹立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生態意識。(1)少先隊大隊部在“文明崗哨”的基礎上,成立“綠色志愿者”組織,開展綠色校園宣傳活動和多種形式的護綠清污志愿活動。(2)開展以“生態校園”為主題的征文活動,宣傳優秀作品。(3)廣播站開設綠色校園欄目,每周定期廣播環保知識、美化校園信息以及與綠色校園建設有關的活動。(4)開展以“生態校園”為主題的多項活動。設立興趣小組,組織開展競賽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結合生態園的甌柑節,創辦各種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生態意識,并在活動中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意識。
(三)建設生態校園精神文化,實現校園人際和諧
1.從領導到教師,推行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教師積極探索以民主、平等、和諧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
2.開設“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輔導課,加強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優化師生的心理健康環境。
3.成立“愛心站”,由師生自主籌集資金,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體現互助精神。另外,組織服務隊服務于社會,如打掃校園周邊衛生等,培養學生服務他人的意識。
(四)生態校園建設與教育教學有機滲透
1.把學校的生態教育滲透到家庭與社區,通過學校環境教育帶動每一個家庭,甚至周邊的每一個社區積極參與。
2.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利用網絡開發學習資源,實施校園生態計劃。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涵蓋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大部分。在校園建設過程中,我們應堅持“建生態校園、用環境育人”這一思想,全力打造生態校園,努力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丁子予.中小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實務全書.紅星電子出版社,2006-06.
[2]張國華.基于教育生態理念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教學月刊,2008(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三垟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