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如何培養跨世紀的合格人才,加強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已成為學校所面臨的緊迫任務。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素質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
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諸方面積極、主動、和諧而又持續發展的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教學中,往往只考慮一些做法上的改變,如分組討論、擺弄教具、集體表揚等。這些做法固然必要,但如果只流于表面形式,那么就會偏離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有效性。那么,怎樣做才能體現素質教育呢?就此我談幾點看法。
一、確定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觀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往往流于形式,結果常常事與愿違,表現出“教師一味導,學生只管學”的形式,這種現象就是對主導與主體關系的片面理解。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探索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際上,學生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比較、思索,Q1HaW34Bu5vWoHOUa0T/1tnpjYQZetOMz6GvM8HPJj0=才能真正領悟、掌握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使學生體會到“怎樣想”和“為什么要這樣想”,這樣,才能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自己所有,建構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只有明確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才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創設情境,情理結合
把學習情感與數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有意設置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如,在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我用卡片出示一組口算題要求學生迅速地口算。對于前幾道題能整除的,便于口算的,學生都紛紛搶答,當學生都沉浸在心理上的滿足時,我突然出示一道“13÷81”時,學生原來一直舉著的一雙雙小手都慢慢放下來,都用困惑的目光看著我,問:“這道題不能整除,怎么算呢?”這時我趁學生困惑之際提出:“13÷81”的商雖然能用小數表示,但不便于口算,能否用其他方法直接寫出它的商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內容。像這樣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引出課題,無疑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興趣,誘發學生“想學”的情感體驗。
三、實踐鍛煉,促進思維發展
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充分感知,在動手中展開思維。如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我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自己動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再問:“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底和高有什么關系?”讓學生觀察、比較,并分組討論,然后運用所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接著讓學生口述推導過程。最后,啟發學生能不能只用一個三角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觀察比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不斷地深入,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注意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啟發、點撥、設疑、質疑,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會學。
課堂教學中多鼓勵,少批評。小學生也有自尊心,也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因此課堂上多鼓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信心,融洽師生感情,使學生愛聽你的課,愛上你的課。我想有了這一點,可以說你在教學中已取得了成功的一步。
四、用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我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通過情感交流,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得扎實,學得主動;教得生動,學得有趣的教學目的。
別林斯基認為:“愛是教學的工具和媒介,對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我們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認真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語言生動,有助于學生產生內心情緒的體驗,引起師生的情感共鳴。如教學“二位數的數法”課堂練習時,讓學生用計數器從七十五數到一百。我問:“誰上臺來數給大家看?勇敢點!并通過鼓勵把愛融入點點滴滴的數學細節中,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五、教給問題解決的策略
解決數學問題就是要教師幫助學生自己思維,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利用策略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讓學生出示已作好的平行四邊形圖形,再讓學生作出它的高線,沿高線剪下,重新拼成一個已學過的長方形,而長方形面積學生都會求,這時引導學生把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對比,不難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底×高,使問題得以解決。
總之,為迎接時代的挑戰,我們要特別重視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采用主動的、有生氣的教學方法。因為我們所要培養的是創新人才,所以我們首先必須完成教育觀念的轉變,舍此別無他途。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西芹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