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始,學校開展了《培養小學生作文創新能力的研究》課題實驗。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樂意寫→自由寫→學會寫→獨立寫”的訓練序列,我們構建了“四個一”(即“一課、一社、一報、一刊”)的習作訓練模式,習作教學形成了“興趣—寫作—興趣—寫作”的良性循環局面。
在習作課堂教學(“一課”)方面,我們改革封閉、僵化的“教師講—學生做”的作文教學模式,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作文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打造出“一題多體裁”訓練、“情景作文”訓練、“詩歌創編”“串詞成文”等特色習作課堂。
基本結構為:營造氛圍,激發寫作欲望—放膽表達,拓展思維空間—交流合作,激活創新思維火花—評價激勵,激發新的創新動機。
一、營造氛圍,激發寫作欲望
教師通常采用生活再現、表演展示、實物演示、音樂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滿情感的教學語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興趣,誘發創新熱情,使學生產生樂于表達的欲望,進入“我要寫”的精神狀態。
二、讓學生放膽自由表達
學生對習作的命題、選材、立意、體裁、字數等都有充分的自主權,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師只對習作方法做必要的提示,不過多束縛學生的思維。學生剛進入寫作階段主要考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寫法指導主要在習作初稿之后,有的放矢地面對面進行。
三、搞好交流合作
這主要是在習作初稿完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小組或班級互評互改。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通過交流產生思維碰撞,激活創新思維的火花。
四、做好評價激勵
評價階段變“糾謬法”為“評優法”,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產生自信。激勵貫穿在習作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給高分、鼓勵性評語、提供“發表”機會等,讓學生樹立“能寫”“能寫好”的自信心。努力使評價做到“評現在”“促發展”,激發學生產生新的創作動機。
此外,我們十分重視課內外的結合,拓寬訓練時空,積累創作素材。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驗生活,感受自然,積累創作的素材。我們創辦了啟明星文學社(“一社”)和校刊《快樂讀寫》,并堅持開展繪制手抄報(“一報”)活動,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材料,搭建習作訓練、展示習作成果的平臺,體驗習作成功的快樂。
經過幾年的實驗,學生的習作興趣和習作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截止2010年末,我校學生在全國40多家兒童報紙雜志發表習作513篇。“一課、一社、一報、一刊”的習作訓練模式,已經成為學校教學改革的一大特色,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作者單位 吉林省集安經濟開發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