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過程是學生能動的反映現實的過程,沒有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根本就談不上認識。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增長知識、提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其情感、意志等,這都要通過學生本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教師是無法代替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只是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素質教育強調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個體的心理需求,就是注重發揮學生的內因作用。下面談談本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能動作用的一點粗淺見解。
一、激勵學生參與學習的心理條件
情是學習的動因,是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教師有感情地教,學生就會有感情地學,教師只有用自身的教學熱情去感染學生,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愛學”的情感轉化。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熱愛、尊重、信任學生,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得很好,建立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以自己熾熱的情感之火,去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以自己對學生真摯的慈愛、積極的鼓勵、會心的微笑,殷切的希望,為學生創造一個親切和諧,催人奮進的課堂學習氣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心態,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相互勉勵的學習熱情,使每個學生都能愉快地,主動地投身于體育學習之中。
二、指導學生參與學習的方法
教育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的活動受興趣的需要支配。”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源,是學生探求知識、技能,增長智慧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奇的學習情境,努力想辦法使枯燥的教材趣味化。如,以“郊外活動”游戲形式進行走跑交替等練習,以刺激學生大腦興奮,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求知欲和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學習,并產生共鳴、深刻領會、記憶長久,產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指路人,起著指點迷津、鼓勵鞭策的作用,至于路怎么走,還需學生自己摸索。因此,教師應通過想一想、議一議、試一試的教法,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練,教師在學生難以探索準確、透徹的關鍵處加以點撥、引導,以增強學生繼續探索學習的信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達到“學會”“會學”的目的。教師還可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點燃學生心靈火花,激勵學生增添學習的動力,為學生的發展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深入思考,逐步樹立勇于進取的信念。
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動、好奇、好勝、好強的心理特點,根據教材的特點,靈活多樣地采用以啟發式為中心的新穎、愉快的教法,引起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好奇、驚奇、疑問、新鮮、親近等情緒,使教學過程對學生產生一種吸引力。教師應照顧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為不同知識基礎、不同技能水平,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素質潛能、不同性格氣質的學生,盡量創造多方面、多次的成功機會,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的發揮,并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肯定與贊揚,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可以進步的,而且是正在進步的,讓學生不斷地發現新的自我,從心理上感受到學習的成功與歡樂,產生興趣和進一步追求探索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的最優發展,使每個學生都學得有滋有味、高高興興,每堂課都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不帶著遺憾下課。
四、教導學生處理好學習中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切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對待、熱情關懷、正確指導,引導學生妥善處理好體育課堂中的各種社會交往,正確對待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干部與學生干部之間的人際交往,使師生關系融洽,同學之間和睦相處,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諒解、相互關心、相互協作、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使每個學生都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鼓勵下,在一片贊揚聲中,輕松、愉快地不斷進取。
總而言之,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努力營造一個愉悅、寬松、舒心、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嘗試、探索的自主學練活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心態,通過學生自我的努力,不斷獲得多方面的成功體驗,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葉挺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