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學習中,喜歡古代詩歌的學生很少;在考試中,古代詩歌鑒賞也一直是得分率偏低的題型。遇上古詩,學生最大的困難往往就是讀不懂。針對這個問題,我提三點建議:
一、我們要通過聯想和想象重回古人的生活情境,填補古今之變所形成的時代鴻溝,進而理解古代詩人所抒寫的情境
謝冕曾說:“真正的欣賞入門,應當是對于詩篇的作者,以及它的創作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的了解。”(《論詩》)歷史茫茫,歲月悠悠,存亡興廢,何其多矣。然而深究起來,則秦漢之分、唐宋之別遠小于古今之變。在古代,無論是科技、文化,還是政治、軍事,進展都是緩慢的。直到近代科技興起乃至當今的電子信息革命,才真正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古代詩歌所描繪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燈如豆;橋頭落梅,松下泉聲;長亭相送,蹇驢嘶鳴;淚灑沙場,月照長城……這樣的情境,如果我們不能通過聯想、想象回到古代去,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情懷與思想?
二、我們要關注古代詩歌的語言特點,從語義的層面去把握詩意
其實,讀懂任何一種文本,我們首先都要知道這種文本區別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詩歌的語言具有哪些特殊性呢?
古代詩歌的語言特點首先表現為它使用的是典雅的古代漢語,這就提醒我們要注意古詩中大量存在的古今異義現象。例如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的“渠”字,是第三人稱代詞。在這里指的是該詩前句所說的“半畝方塘”。如果把“渠”理解為“水溝”,那么就不能準確地把握整首詩的意思。
古代詩歌語言的第二個特點是多有省略、倒裝句式,表意凝練,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首句“昨夜雨疏風驟”寫昨夜風雨,次句“濃睡不消殘酒”則跳至今日清晨,敘睡醒之狀。“試問卷簾人”,誰問?這自然是“我”問。問什么呢?卻不說,省略了。“卻道海棠依舊”,誰“道”?這應該是“卷簾人”的答語了,“海棠依舊”四字又交代出上句所問乃海棠花之情狀。“明明是經過了昨夜的風吹雨打,海棠花怎能依舊?”——如果我們不補出詞人這一省略了的微妙心理,就不能明白末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何所依憑。而且,這里以“紅、綠”二字指代海棠花和葉子,不僅凝練,而且形象可感。又用“肥、瘦”來形容葉的茂盛與花之凋零,就更能表現出詩人無限憐惜的傷感之情。整首詞省略跳躍而又含蓄蘊藉,很好地體現了古代詩歌語言精練而意義深邃的特點。再如杜甫的《閣夜》的首聯中“天涯霜雪霽寒宵”一句,這里的順序如果按現代漢語來看,應該是“天涯,寒宵,霜雪霽”,如此,“(人在)天涯,(身處)寒宵,霜雪(初)霽”——詩意頓時豁朗。
古代詩歌語言的第三個特點是古詩中的近體詩常常有著起承轉合的結構。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首詩,從標題中就了解了時間、地點和詩人興感之由(聞笛而作)等諸多要素;“起”句“誰家玉笛暗飛聲”即承題中“聞笛”而來;次句再“承”首句“玉笛飛聲”而來;第三句表面上仍然是寫聞笛,實則暗暗“轉”向“折柳”一典,蘊涵思鄉傷別之意;末句乃以“故園情”悠悠“合”起全詩。既然近體詩有著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那么我們有時就有可能據此從詩歌寫景抒情的氛圍中拎出一條敘述的線索來。例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詩,首聯為“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寫的是“望月”;頷聯為“承”,正是因為“望月”,引起了詩人的“懷遠”——“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頸聯是“轉”,詩人從心理層面的思念轉向了身體上的動作行為——“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則以“還寢”合起全詩。總體上看,《望月懷遠》一詩的抒情氛圍是濃郁的,但是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寫了望月、懷人、滅燭、披衣、還寢這些事兒,存在著一條明顯的敘述線索,拎出這條線索來對我們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大有幫助。
三、讀懂古代詩歌要抓住“情、景”二字
古人在談到詩歌的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兩端”,既然作詩如此,那么欣賞詩歌亦應循此而入。讀一首古詩,我們首先要問的就是兩個基本問題:這首詩寫了什么景(這里的景包括自然景物、人物、事物、事件)?抒了什么情(這里的情包括感情、思想、哲理)?例如上文中談到的《春夜洛城聞笛》,“景”是春夜在洛城聽到的笛聲,“情”是故園之情;《望月懷遠》中的“景”主要是“月”,“情”則是“懷遠”——這兩個例子都揭示了詩人觸景生情、借景抒情、由景入情的心理規律。詞也不例外,以上文提及的《如夢令》為例,這首詞寫的“景”是什么?是經過了風雨侵襲之后的“海棠”。“情”是什么?是詩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正是因為海棠花的凋零,引起了詩人對春光流逝的傷感之情。抓住景、情這兩個基本點,就可以說抓住了古代詩歌的關鍵。順便補充一點,對于絕句而言,常常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對于律詩而言,常常是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對于詞而言,常常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古代詩歌的景和情,是與古代詩歌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