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于丘阜之巔,使人興邁?!睙o論是在春花秋月之時,抑或柳絮飄飛之季;無論是伴著蟬鳴蛙鼓之樂,還是伴著細雨婆娑之聲,讀書都會使我們感到神清氣爽,心境澄然。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由此可見,讀書能培養氣質,陶冶情操,升華品質,開拓眼界。因此,只有品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才能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有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認識;只有拜讀了泰戈爾的詩集,才能領略詩壇巨匠的睿言哲思;只有讀了《詩經》,才能了解并欣賞中國古樸的民間歌謠、優美的樂曲歌詞、莊嚴的祭祀樂歌。
程頤曾說:“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讀書如品茗,苦澀中充滿甘甜,清淡中滲著芳香,令人回味無窮。書中那些不同個性的人物形象如香茗般清香甘爽,彌漫心中。追求平等的簡#8226;愛,向往愛情的郝思佳,矜持高潔的伊麗莎白,堅強不屈的牛虻……他們都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如春雨般洗濯著思想的雜念,如泉水般蕩滌著心靈的塵埃,如溪流般浸潤著干涸的信念。
通過品讀空靈的詩句,我看到了“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溪而賦詩”的陶淵明;認識了“今朝夜過焦崖閣,始信星河在馬前”的韋莊;拜訪了“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之靜愛僧”的杜牧;結識了“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臨舍翁”的柳宗元。通過欣賞深析透辟的宋詞,我領略了“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江南美景;體會了“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寂寞愁思;品味了“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的幽靜致遠;觀賞了“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的凄美黯淡。
讀書,在幽月下,在素馨旁,在春暉里,在暮靄中,伴著雨打芭蕉之聲,隨著陽春白雪之樂,捧起一本名著,靜靜地品讀,慢慢地回味,讓靈魂飛翔,讓心靈放歌,讓思緒飄揚,隨李白訪名山,伴孔子游五岳,與培根論求知。
讀書使我領略了蘇軾的才情,普希金的浪漫,錢鐘書的幽默,歐#8226;亨利的才思,王國維的雅致。讀書使我懂得了“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的處世之道,“寧謝紛華而甘澹泊”的做人之理,“矜名不若逃名趣”的修身之德,“勿因群疑而阻獨見”的理事之策。
讀書之味,沒有甘醴之醇,沒有濃酒之烈,但它滲透著露珠的寂靜,飽含著雅茗的清香。
是讀書給了我一雙靈魂的翅膀,讓我遨游于書的天堂;是讀書給了我一只生命的船槳,伴我劃向書的海洋;是讀書為我樹立了心靈的燈塔,為我指引前進的方向。
讀書如品茗,滋味在其中。
【作者系河北省永年縣第一中學學生,指導教師:王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