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甲秀黔茶

2011-12-31 00:00:00楊巍
茶道 2011年7期

未到貴州之前,就曾聽聞此處“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并據此在腦海中迅速勾勒出一幅“陰雨綿綿、坑坑洼洼、貧窮落后”的場景。然而,當飛機在貴陽龍洞堡機場降落,踏上貴州這塊土地的時候,才猛然發覺這句押韻的俗語原來帶有很深的世俗偏見。

煙花三月,當年孟浩然選擇了下揚州,而我們選擇了去貴州,不為別的,只為到茶園中找尋春天。選擇這個時節去貴州,是明智且幸運的。坐在緩慢行進在盤山公路上的車子,一座緊換一座的山丘接二連三地在眼前掠過,而色彩卻絲毫不會讓人產生視覺疲勞:郁郁蔥蔥的山巒高低起伏,綿延無盡;梯田茶園宛如翠綠的漣漪,一圈圈在山坡上暈開;開滿枝頭的粉紅桃花,掩隱著農舍,時不時闖進人的視野,還有那金燦燦的油菜花,一直蔓延到天邊……總之,只要稍稍不留神,美景就會馬上切換,讓人目不暇接。

這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古老產茶省,與其北連的四川、西鄰的云南,成為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這里的晴隆縣曾出土距今一百萬年的新生代早第三紀四球茶茶籽化石,這里都勻市出產的都勻毛尖曾香聞世界,這里的湄潭縣曾是民國時期中央實驗茶場的所在地……而早在120O多年前,茶圣陸羽在《荼經·荼之出》中就寫道:“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雖然他惜墨如金地只寫了一句話,但卻在篇末下了一個很高的評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自然與歷史之所以會選擇貴州,自然是益于其溫暖濕潤的氣候和復雜的地形地貌。然而,在世人固有的觀念中卻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來白描它。盡管如此,畢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經濟開發的“慢一拍”使它保留了較為完好的原生態環境,而近于“完璧”的生態環境恰恰是發展生態茶業的資本:貴州茶區共分為黔中、黔北、黔東北、黔東南、黔西南和黔西北6個茶區,都勻毛尖、貴定云霧貢茶、湄潭翠芽、鳳岡綠寶石和富鋅硒茶、石阡苔茶、梵凈山翠峰等名優綠茶都從這里開始飄香……

貴哉定鉤,貢茗佛茶

黔南州的貴定縣是黔中咽喉,是向西進入貴陽的門戶。自隋代設縣以來,該地苗民用當地“鳥王種”茶樹所制的“鳥王茶”曾是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貢茶,因其卷曲披茸、形若魚鉤,又稱為“魚鉤茶”。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曾贊日:“貴哉定鉤,清茗貢修”。它因出自苗民之手而被稱為“苗王茶”,又因主產于苗嶺山脈主峰——烏江、沅江、盤江的分水嶺云霧山。而被稱為“云霧茶”,還因它與西南佛教名山陽寶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被趙樸初稱為“佛茶”。正因它有著不同的背景,才有了它多重的性格:貢茶碑向人們展現的是它曾作為“御用茶”的榮耀;開采祭祖儀式展現了它的奔放;陽寶山上的蓮花寺遺址與塔林展現的則是它的孤寂。

云霧貢茶是貴定縣政府對貴定茶在不同時期的稱謂所做的整合:南端云霧山是它的發源地,由云霧山一路向北,經中部的斗蓬山一直到北部的陽寶山,三大地區共同構成了貴定云霧貢茶的主產區。

鳥王村里的貢茶碑

從盤江鎮驅車南行,在昌河鎮進入省道S309線,來到云霧鎮鳥王村關口寨,這個位于云霧山東麓的村子因“鳥王種”“鳥王茶”而得名。當我們下車的時候,太陽早已高高掛起。這使得云霧山特有的“人自下仰望,常在云霧間”之景致蕩然無存,倒是山腳下金燦燦的油菜花正開得耀眼奪目。

貴定縣政協主席方昌國帶著我們沿著促狹的田疇緩步來到一座小山丘前。山坡上,有個水泥筑的六角型亭子,亭下壘著石塊,亭邊稀稀拉拉地種著幾叢茶樹。因風吹日曬,原先粉刷的白漆幾乎脫盡,露出了粗糙的水泥坯。亭子正中及左側各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的石碑就是貢茶碑和貢茶原產地界碑了。”方昌國抬頭指著石碑說道。然后,他和講解員在前面引路,把我們帶到亭中。

這是一塊粗糙而破舊的碑石,右上角早已破損,但上面鐫刻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石碑的正中刻著“萬古流芳”四字。方昌國介紹說,這塊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系朝廷專為云霧貢茶而立,全文共228個字。據碑文記載,當年四月,苗民雷阿虎向官府稟報說茶樹枯焦而且都不發芽。經查屬實。特批免貢,并撥四百二十兩紋銀幫助其恢復生產,還嚴令地方官府不得差人以辦茶之名擾民。有違者可指名舉報;側立一旁的則是于嘉慶十年(1805年)豎立的“貢茶地界碑”,碑文斑駁不堪,這塊碑圈定了云霧貢茶的產地范圍,在規定的范圍內嚴禁任何人染指。可以說,這兩塊碑石是200多年前“鳥王茶”的一個縮影,它深居西南,卻備受遠在千里之外的封建帝王垂青,暫撇開當地官府進貢不談,至少能證明它的品質是頗為優異的。特別是對于喝遍天下好茶、“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來說,“鳥王茶”是可以與他所鐘情的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相媲美的。

“海葩苗”開采祭祖

云霧鎮是貴定苗族的聚居地之一,根據當地習俗,在每年春茶開采前,苗民們都要舉行隆重的開采祭祖儀式,祈禱風調雨順,祈禱茶葉大豐收,祈福納財。我們在云霧鎮走訪的那兩天,剛好碰上了明前茶的產季。眾所周知。這是一年中好茶的“黃金時期”,我們也因此有幸目睹了一場原生態的苗家風情盛會。

下午1點多鐘,溫煦的春陽開始變得有些“毒辣”,即便坐在車里,臉上還是會感到有些發燙。車繞過幾道彎以后,視野忽然變得開闊起來:一塊圓形的大草場鑲嵌在環山之間。“前面就是七里沖壩子了,這樣平坦寬敞的壩子在貴州很難得,每年春茶開采祭祖都在這里舉行。”司機老薛介紹道。車繼續朝壩子駛去,沿途我們看到一頂頂紅色的帳篷排滿了路邊,就像街頭常見的大排檔,其中還間雜著小攤小販,有搭著一口大鍋賣狗肉湯的、有賣零食飲料的、有賣燒烤的……“開采祭祖是這里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每逢這一天,村民們除了來看表演,也會在這里趕圩。”

車終于在壩子前的臨時車場停住,壩子兩邊的看臺上早已是黑壓壓的一片人群,有的人甚至席地坐在看臺下。壩子中央整齊地站滿了身著節日盛裝的苗族男女,男子們大多皮膚黝黑,頭裹黑色頭巾,穿著藍色長衫,有的拿蘆笙,有的拿嗩吶,有的拿著鼓棒站在長鼓前。女子的服飾最為鮮艷,她們頭戴銀飾、胸掛項圈、上穿海藍上衣、下著黑裙,臉蛋紅撲撲的,在艷陽下格外顯眼。一位雷姓的苗族婦女告訴我們,他們是苗族的一個分支,祖先最早生活在沿海,故稱“海葩苗”,而“葩”在漢語中是“大海之花”的意思。傳說上古時代,蚩尤的軍隊被黃帝所滅,遺民便遷徙遙遠的西南山區,他們便是蚩尤的后裔。她還轉過身來,指著背牌自豪地說: “你看,我們身上還有自己手工打磨的海貝,要世世代代都記住我們祖先是來自海邊的!”

“維!……云霧山中養云霧,云霧湖畔碧泉縈……”主席臺上有位苗族姑娘用苗語念起了祭文,與之相伴的則是一句抑揚頓挫的貴定方言。就這樣,在苗漢兩語交雜的祭文宣讀聲中過了15分鐘。當耳邊傳來”正式開采”這幾個響亮的字眼時,霎時鐵炮齊鳴,震耳欲聾。壩子中,有幾個男子鼓著腮幫,吹起了長約2米的青銅大號,聲音粗獷渾圓。隨之。蘆笙、長鼓聲大作。一隊男子歡快地吹著蘆笙,一隊男子用力敲打著木制牛皮長鼓,群情激昂。幾排苗族姑娘則歡呼著、跳躍著涌向壩子中央,手拉手,肩并肩,圍成圈,踏著蘆笙的節拍和長鼓的鼓點,面帶微笑,跳起舞來。她們身上的銀飾伴隨著質樸大方的舞姿碰撞出清脆動聽的聲響,與活潑歡快的蘆笙、深沉穩健的長鼓聲,交織成了一曲春天的歡歌,回蕩山谷。

這個民族在開采祭祖時除了唱歌跳舞,還會用一種更加豪爽奔放的方式向祖先祈福,那就是斗牛。這個足球場大小的壩子,結束歌舞以后,搖身一變就成了斗牛場。當地的一位村民說,在參賽前主人會先用糯米飯把牛喂飽,有的還會給牛灌上一些米酒,為它提神壯膽。比賽開始了。只見斗牛士各牽著一只公水牛從壩子邊的小門入場,它們起初并無敵意,對視了好一陣子。后來,在斗牛士的撩撥下,它們被激怒了,兩只牛各朝對方沖去,用牛角對抵,腳下揚起厚厚的塵土,看臺上涌起一陣陣此起彼伏的吆喝助彩聲。

陽寶山品茗懷古

在“天無三日晴”的貴州,昨天一整天的放晴,顯然很“奢侈”,以至于一早就下起了瀠瀠細雨。雨把田野的油菜花和山頭的酥李花沖洗得更加鮮妍而富有詩意,也使通往陽寶山的山路變得泥濘。陽寶山在縣北面,是與峨眉山、雞足山齊名的西南三大佛教圣地。

約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山腳下。仰望陽寶山,它崔嵬峭拔,群峰環向,給人帶來雄渾蒼茫之感。從山腳到半山腰之間的盤山公路有一段陡坡,商務車顛簸著迂回而上,不過,人坐在車里卻不會感覺有多難受。老薛說,在“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司機個個都是駕車高手。過了陡坡,眼前出現了一片枯草與行草間雜的斜坡,坡上下萬余平方米的范圍內。默立著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的和尚塔墳,雖雜草叢生,卻錯落有致,依然顯得莊嚴肅穆。“這片石刻塔院,有靈塔124座,和尚墓71座,和尚墳100余所,最早從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年)開始,最晚的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給我們講解的是前貴定文化局局長彭蔭蓀,他70歲上下,須發皆白,但聲音卻非常地洪亮。他指著遠近的幾座塔墳說: “這些浮塔造型多樣,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寶塔形等等,是按照和尚們的葬期順序和等級貢獻來排列的。”他一邊說著,一邊帶我們走近一座塔墳,上面浮雕美輪美奐,細膩生動,刻有瓶花、蓮紋、飛鳳、佛像的等圖案,是佛教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繼續前行,進入一個低矮的院落,院落左側搭著一個簡易的茶亭,里面擺著幾張折疊桌和塑料椅。出院落后的小門,是一條蜿蜒崎嶇的山問小徑,兩旁青松蒼翠,衰草滋蔓。峰回路轉處,坐落于海拔1568米臺地的蓮花寺遺址便露出了滿布瘡痍的殘垣斷壁,兩座荒頹的高大臺基聳立兩側,一條苔痕斑斑的青石階直達山門。屹立的山門上,有副石聯,上書“義薄云天垂千古,忠昭日月著千秋”,字跡經長年累月風化已有些模糊,缺損的橫額上是渾厚圓潤的擘窠大字:“絕類軼倫”。山門雖破敗卻不失雄偉,從那道勁有力的書法上不難看出當年的鼎盛。彭蔭蓀說,蓮花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系陽寶山開山鼻祖白云大師所建,經歷朝擴建,形成宏大的規模,由山門、關帝宮、真武殿、觀音殿、玉皇閣、韋馱臺、靜室、廂房等構成。如今,呈現在眼前的卻是荒煙蔓草遮蔽的斷柱殘瓦,原來雄踞大雄寶殿的佛像羅漢也不知所蹤,只留下幾尊小佛像落寞地坐在神龕里。也許,在它們的記憶中,還依稀殘留著當年香煙繚繞、信眾云集的繁盛之景。油綠的細草爬滿了殘跡,寺墻上沉睡數百年的門洞,宛若一雙雙憂郁的眼睛,黯然神傷地望著草枯草榮,靜默無語。雨腳漸密,淅淅瀝瀝,是雨聲,還是嗚咽?

回到途經的那個院落,寺廟管理人員已經為我們泡好了茶,杯中的茶芽翠嫩可愛,恬靜地躺在杯底。“這就是出自陽寶山的白云佛茶了,據傳茶是來自白云大師的親植茶園,曾有詩云: ‘黔中茶品陽寶絕’,說的就是它了。”彭蔭蓀呷了一口茶,端起杯子高聲說道。一邊啜著清爽甘醇的茶,一邊看著雨霧慢慢把山包圍,不遠處的茶園霧氣氤氳,林木森密,饒有“霧擁千層山外山”的意境。

茶淡雨小,我們踏上返程的旅途。后視鏡里,塔墳在緩緩向后退去,蓮花寺早已隱去不見,心里竟有些不舍,還好有那留存齒頰的香韻,可以讓人去細細回味、追憶……

一走,到湄潭當農民去!

1939年,距離“七七事變”才兩個年頭,中國就已淪陷大半,東南、華中的廣大茶區生靈涂炭。隨著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遷往重慶和全國上下科研學術機構、工商企業的陸續西遷。有著得天獨厚宜茶條件的湄潭,因相對安寧且距離重慶較近而“臨危受命”,建立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個國家級的茶葉科研生產機構——中央實驗茶場,成為特殊歷史時期里中國茶葉科研與種植推廣的前沿陣地。茶界泰斗張天福、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劉淦芝、茶學家李聯標、茯磚茶“金花菌”研究創始人徐國楨都曾在此工作生活過。就在同一年,時為浙大校長的竺可楨,也翻山越嶺來到了湄潭,為師生們尋找新校址。次年,浙大農學院、理學院和新生部在湄潭人民的滿心期待中西遷落戶,并在短短的7年辦學生涯里,涌現了一大批中國近現代科技學術精英。就這樣,一座平凡的西南小城,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肩負起了沉重的歷史使命。

轉眼間,72年一晃而過。今天,在這樣一個春茶飄香的季節里,當我們再踏上這塊“圣地”時,完全是懷著一種朝圣的心情。湄江河依然默默流淌,象山茶園(中央實驗茶場最早開發的茶園)依然青翠欲滴,并且有了嶄新的面貌:傲立聳峙的“天下第一壺”,正表達著它的凌云壯志;一望無際的“中國茶海”,正展現著它的寬廣胸襟;寧靜祥和的茶鄉,正涌動著它的無限活力;綠翠清芬的湄潭翠芽,正散發著它的勃勃生機。而且,有趣的是,這座美麗且有故事的茶城還獨辟蹊徑地用一句響亮質樸的口號向外界發出邀請:走,到湄潭當農民去!

茶葉第一村

打電話給湄潭縣茶桑事業局副局長何義龍的時候,他正在去核桃壩村的路上,除了連表歉意之外,還特別交代了一句:“從城關去核桃壩不遠,你打個的過來,就20多分鐘,我在村委會附近等你。”于是乎,我們在街頭隨便攔了一輛的士就匆匆出發了。果然,東出縣城約15公里的車程,不出20分鐘就能看到山路上立著一座茶芽形狀的墨綠色牌樓。“前面就是核桃壩村了。”司機說。

平坦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一條整潔的青磚街道前,街的兩邊是齊整簇新的房屋,乍一看,就像某個旅游景點的步行街。其實不然,這是黔北特有的民居:三四層樓高,坡屋頂,青瓦粉墻,朱紅木格窗,在蔥綠茶山背景的襯托下,很容易會讓人忘記這是離江南千里之外的貴州。這里的村民還很有藝術細胞,別出心裁地把窗戶圖案設計得茶味十足:有刻著“好山好水好茶”字樣的,也有雕鏤出各式各樣茶壺的,妙趣橫生。欣賞著村民們的杰作,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一座城樓式的建筑前,緊挨著它的就是村委會。“城樓”上紅燈籠高掛,青石的樓座上掛著一塊木匾,上面是工楷“翠緣”二字。 “城樓”正對面是個廣場,廣場盡頭是一幅引人注目的《百茶圖》,3米高的綠墻上,刻滿了各種書法字體的“茶”字。美不勝收。

走進“城樓”的石拱門,里面更是別有洞天,修竹嘉樹,竹籬繞屋,魚戲碧池,一派秀美的田園風光。何義龍把我們迎進池塘邊的一間茶藝室,村支書陳廷明正和遵義電視臺的兩位同行品茶聊天。寒暄幾句后,他便帶著我們們走訪該村的生態示范茶園。這是一片坡度很緩的丘陵茶園,黔眉303、黔眉419、黔眉502、黔眉601等貴州茶樹良種都能在這里找到。井井有條的茶叢間,每隔一段距離就栽著一棵桂花樹,樹上掛著鮮亮的黃色或藍色的殺蟲粘板,有幾處還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陳廷明隨手摘了一片桂花葉說,這片茶園共有8萬多株桂花,一來可以為喜陰的茶樹遮陰,一來可以在桂花開放時讓茶吸收花香,一舉兩得,而4萬多張的殺蟲粘板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個頭較小的害蟲黏住,對付個頭大的害蟲就用殺蟲燈。由此看來,核桃壩村自宣的“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名副其實。行走在茶園的觀光步道,還會看到路邊立著一些關于茶的農諺,如“沙土茶香,黃土茶濃”這樣反映土質與茶葉品質的諺語,足見茶園規劃者對細節的注重程度。

繞完茶園,已臨近中午1點鐘,村民們吃過午飯,陸續背著茶簍出去采茶了。“這幾天還不是旺季,再過幾天來,你就會看到采茶的繁忙景象了。”陳廷明說道。我們走近一對正在埋頭采茶的中年夫婦,隨口聊起了今年春茶的收成。男主人王安順幾天前剛摔傷了手,盡管一只手吊在胸前,另一只手還飛快地在茶蓬上跳躍。“我包的這5畝多地,種的都是黔眉419,葉片大,做紅茶品質很好!”王安順樂呵呵地說,“別看我手不靈便,我一天還能采3斤茶青咧。雖然春節前后茶有被霜打過,但是產量跟品質應該會比去年好,像這樣等級的茶青,傍晚拿到市場上大概能賣到90塊錢(每斤)。”他攤開手掌,用手指撥著剛采下的茶芽,嫩生生的。“像這樣的茶芽,可以采到清明節后,一季春茶下來能采200多斤。”在他身后不遠處的茶園里,幾名年紀不一的農婦也“沉浸”在“綠海”中,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離開核桃壩村,車子駛入一片更加波瀾壯闊的茶葉海洋一位于永興鎮境內。連片面積達4.3萬畝的中國茶海。置身于廣袤浩瀚的茶海中,極目四野,層層碧浪逼人而來,條條綠毯鋪陳天地,橫成波,縱成浪,近是濤,遠是潮,微風徐來。清香陣陣。何義龍說,下一步湄潭縣政府還將繼續招商引資,擴大“茶海”的范圍,把這里修建成茶葉生態旅游度假區。游目騁懷間,忽然明白了在通往湄潭縣城的路上那塊寫著“走,到湄潭當農民去”巨幅廣告牌的真正含義。

“還沒到6點!”

從“茶海”出來時,剛過下午3點,離金花村茶青交易時間還足足有3個小時。我們見縫插針地走訪了位于縣城的貴州省茶科所和浙大西遷紀念館。近4點15分,何義龍招呼記者上車。“去金花村!”。

“湄潭縣城到核桃壩村的線路呈一個反寫的大‘L形’,金花村就在這個‘L’的拐角上。”司機形象地解說道。沒多久,車開下一個緩坡,駛過金花村村委,一個鋼架結構的大棚就立在眼前了。何義龍說,這座湄江茶青交易市場設立于2004年,是湄潭最早的茶青市場。交易棚約200平方米,交易攤位200多個,從3月春茶開始到秋茶結束,茶農與茶企在都這里面對面地完成茶青交易,在設立當年,茶青交易量就達到了500多噸。在湄潭,像這樣的市場,大大小小還有22個。

“現在才4點半多一點。”何義龍下意識地看了下手表。偌大的交易棚里只有兩三個茶農把剛采的茶青放在水泥攤位上。“你們來得太早了,要到5點半以后人才會慢慢多起來。”我們正四周環顧,村支書潘本啟迎面走來。他說,每年春茶采季時,茶青市場每天都非常火爆,不僅金花村周邊鄉鎮的茶農、茶葉加工企業會趕到這里交易,外省的如浙江、福建、湖南一帶的茶商也會在茶季前趕來收購茶青,然后空運回去加工。

在茶市附近的一家茶企里喝了兩泡茶,打發掉了1個多小時。5點40分,和我們一起喝茶的茶企采購員小許掃了一眼手機,放下茶杯,起身說:“時間差不多了,我去準備下,待會兒要收青葉,你們可以先過去。”

穿過街道,再次走進市場,人明顯多了許多,變得有些嘈雜。茶農們有的背著裝滿新采下茶青的竹簍,有的手提塑料袋,醒目的嫩綠從里面透了出來。離6點還差幾分鐘,有的茶青采購者已經開始東看看西瞧瞧了。小許叫住一個剛進來的茶農,隨手從他手上的塑料袋里輕輕抓起一把茶青看了看:“這等級還過得去,不錯。”“這是小葉種的,4點多才采的。”茶農回答道。“等下到點,收茶青的人就會按嫩度來確定等級和價格,報出的價,(茶農)愿意接受就賣,不接受就找別家賣,愿買愿賣吧。”小許笑著把茶青放回袋子去,然后帶著我們繼續往前走。在大棚的正中央上方,懸掛著一塊鐘,分針靠“12”越來越近了。有個茶農不停地抬頭座鐘,等得有些不耐煩了,對身旁的收青人說:“快6點了,也不差這幾分鐘了吧。”“還沒到6點!再等等吧!”那人應道。為何要掐準時間點才能開展交易?確實讓人疑惑不解。“準6點開市,是這里不成文的規矩,交易要公平嘛!這和股市開盤一個道理。”小許解釋道。

時針終于指向6點,開市了!四面八方趕來的茶農,三五成群地圍在一個個交易攤位前,在短短兩三分鐘的時間里,整個茶青交易市場就被圍得水泄不通。收青人嘴里叼著煙,攤位前擺著電子秤、塑料盆、記事本,前來售賣茶青的茶農密密地圍了一圈。收青人從茶農手里接過塑料袋或茶簍,倒進電子秤上的塑料盆,用手淘了淘,喊價道:“601”茶農搖了搖頭,收青人二話不說,立即把茶青又倒了回去還給他,隨即又從另一個茶農手里接過一袋茶青,重復著前面的動作。“401”他看過茶青又喊道。這個茶農輕輕點頭,接受了價格。收青人就把茶青稱重、計價、倒進腳邊的竹筐里,然后在記事本上寫下這筆交易,并叫身旁系著腰包的同伴付款。茶農拿到錢,用手沾了唾沫點了點,滿意地走了。這個茶農剛走,下一個茶農又迎了上來,收青人忙到不可開交。有的茶農,因為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買家,在幾個攤位前徘徊著,心里又擔心時間久了,茶青容易碰傷,價格會賣得不好。

聒噪的茶市中,有的行色匆匆,有的焦慮不安,有的人眉頭緊鎖,有的茫然失措,有的咧嘴開懷……個性鮮明的眾生相。

還沒到7點,市場外本來就不寬敞的街道已經是擁堵不堪,汽車、摩托車排成了長龍,把不足2∞米的街道塞得滿當當的,路人艱難地側身出入于車與車之間的縫隙。“這些都是來買賣茶青的,再不走,過會兒堵塞更嚴重,寸步難行。”何義龍語氣里帶著一絲焦急。車啟動后,好不容易才突出了“重圍”。小許已經淹沒在人群中,茶青交易還在進行。

從湄紅湄綠說起

利用等待金花村湄江茶青市場開市的間隙,我們來到貴州省茶葉研究所,它的前身便是創立于1939年的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這幢3層樓高的黑瓦青磚建筑,雖然外觀看起來還不算太舊,但是一進樓內,那些昏暗的光線,樓道間褪了漆的木地板,很快就能讓人感覺到一股陳舊感。副所長趙志清在他的辦公室里,給我們說起了茶科所的陳年往事:“這要從1949年說起,從當年11月實驗茶場被湄潭縣政府接管開始到1955年,它三易其名。1 960年,由湄潭茶葉試驗站擴建為貴州省茶科所和貴州省湄潭茶場,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直到1973年9月至今,兩個單位才‘分家’。”他說。當我們問及是否還有一些歷史遺跡可走訪時,他無奈地搖了搖頭:“現在兩家單位都沒剩什么東西了,茶葉所的專家有的已經不在了,有的搬到貴陽去了,茶園也只有對面的打鼓坡(象山茶園)了。”按照趙志清提供的線索,我們穿過茶葉所前街道,沿著湄江河,看到一棟6層高的舊樓,樓前立著暗沉的“貴州省湄潭茶場”紅色大字,而門口的一塊社區醫院廣告牌卻比它顯眼得多。這里只剩下一張空殼,在四垂的暮色中漸漸淡出視線。

盡管幾經沿革,飽經滄桑,但它在歷史上卻是有著一段輝煌的過去,即便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它的科研依舊是碩果累累:除了茶種資源調查、育種栽培、病蟲害方面的研究之外,還創制生產了外銷工夫紅茶“湄紅”、炒青綠茶“湄綠”、仿制龍井茶、桂花茶、玉露茶等名茶,其中尤以“湄紅”、 “湄綠”最負盛名。如今,這一“紅”一“綠”沒有隨著時代變遷而銷聲匿跡,在當地政府和一批茶企的共同努力下,它們的工藝逐漸得到了恢復與創新,并且帶上了濃厚的時代氣息。

第二天早上,何義龍忙著參加縣里組織的“文明茶城”創建活動工作會議,于是就委托貴州廣播電臺的媒體同行陳九菊陪同我們參觀位于國道326線和杭瑞高速公路間的遵義市綠色食品工業園。這個18.76平方公里的工業園,是湄潭縣政府打出的一張“高科技牌”,在入駐的30多家企業中,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年總產值達5.9億。國字號龍頭茶企蘭馨茶業就在園區的入口處。從車子開進門口那扇電動伸縮門起,時尚與現代這兩個字眼就始終形影不離。廠區里,綠樹環繞,亭臺木柵,廠房辦公樓井然有序。銷售經理肖彬把我們引入綠茶生產車間,沿著一條與車間平行的參觀道,觀看“雀舌”、“翠芽”的誕生過程。這條參觀道在車間的上方,兩邊都有透明玻璃窗,每隔一段就掛著一塊塑料牌,上面是中英文雙語的工藝流程,而這些塑料牌正對的就是下面車間的每一組設備與每一道力HIT序。透過右手邊的玻璃窗,我們看到,地上鋪著瓷磚的車間里,每部機器雖然都在運轉,但是幾乎聽不到噪音,工人們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和白色鴨舌帽,有條不紊地在機器旁各司其職。“下面的這條生產線可以年產3∞噸名優茶,是貴州首條清潔化、自動化、標準化的扁形茶生產線。用它做出來的扁形茶,比起傳統手工制作的茶,感官審評的綜合得分平均要高8分(百分制)以上。”肖彬告訴我們。在做形工段,六臺連在一起的扁形茶整形機同時運轉,茶青在凹槽里往復振蕩著,工人不時地往槽中放入白色圓棒。“蘭馨雀舌(湄潭翠芽)扁平光滑的外形最主要就是通過整形這道工序完成的,而要把茶青做扁就需要適當加壓,你看到工人往機器中放的就叫加壓棒。”肖彬說,“從茶青變成茶葉,全程都是機械化生產,而且微波殺青、微波干燥、遠紅外提香這三項還是我們的專利技術。”往回走時,我們忽然瞥見參觀道起點寫著八個大字: “呵護品質,留住春天”,一句詩意的質量方針。

湄潭距離貴陽有230公里遠,乘大巴車要近5個小時,最遲的一班只到下午4點。為了趕在下午4點前到湄潭縣汽車站乘班車,來不及在蘭馨茶業多做停留,就急匆匆地坐上車去金花村的盛興茶業,它生產的“遵義紅”是“湄紅”的化身,而金花村正好在工業園的相反方向。

老總葉文盛是個很有經商頭腦的福建人,一聽他的口音,就很容易分辨出他是閩北一帶的。果不其然,他的老家在政和縣,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在大隊的茶山里種茶、采茶、做茶。2003年,他來湄潭考察,在行走茶山時,發現這里的土壤和氣候很適合種茶,而且茶的品質很不錯,再加上這里的采茶工采茶采得很仔細,成本也相對較低。“當時綜合了下這幾個因素,我就不想走了。”葉文盛從盒子里拿出一泡茶往蓋杯里放。“這就是‘遵義紅’了,主要采用黔眉系列的無性系種,像419、502、601做出來的(茶)都很好喝。”等到電磁爐上的水燒開,隨手泡的水柱在蓋杯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緊細秀麗、披著金亳的芽葉在杯中翻滾。靜置數秒,他把茶湯濾出,斟入白瓷杯。紅艷明亮的湯色,繞著金圈。“你喝喝看,這是今年的春茶。”他把茶杯端到我們面前。香氣里有一股濃烈的果香,又帶有點花香,喝起來口感鮮醇。“上世紀40年代,湄潭實驗茶場試制成功‘湄紅’,滇紅創始人馮紹裘評價說它‘品質似不若祁紅之優異,制法得法或可勝于宜紅’。我從2005年開始,在保留‘湄紅‘傳統工藝基礎上,綜合了祁紅和政和工夫的制法,做成一種新茶,又因為湄潭屬于紅色革命歷史名城遵義,就取名叫‘遵義紅’了。”他說。

喝過四五道茶以后,他邀我們一同參觀廠區。“我們廠一天能加工茶青3000斤,去年就加工了30多萬斤,今年還要再翻一番。”他邊走邊說道。這也是個清潔化、標準化的廠房,由于還沒開始做茶,萎凋槽里空空如也,機器一部都沒開,偌大的車間里沒幾個工人,只有一張巨大的竹席,上面攤放著剛剛做出來的紅毛茶。在一旁的包裝車間里,兩名“全副武裝”的女工,一個坐在微電腦茶葉定量分裝機前目不轉晴地盯著出茶口裝茶,一個則在泡袋封口機前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密封包裝。“如果你晚上來,就會看到這里‘壯觀’的生產場面,幾千斤的茶青會全都匯集過來。”出了車間門口,正對面的圍墻下是一個小型的品種園,除了貴州本地良種外,還有像“盛興1號”、“2號”、“3號”這樣以企業名字命名的茶種。這幾叢是他自己“搗鼓”的,“就是把貴州的茶種和福建的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之類的茶種進行嫁接試驗,看看做出來的茶品質會不會更好。”他還想,“在擴大‘遵義紅’銷路的同時,把茶朝深加工方向縱向延伸,開發一些‘花紅茶’,不放桂花,也不放茉莉,放蘭花。因為我不太喜歡做別人做過的。”這個人挺有想法的。

后記

用短短的一周時間行走貴州,在貴定,品著清醇的云霧貢茶,或欣賞苗族姑娘采茶泡茶,或拜祭鳥王村貢茶碑,或走訪陽寶山蓮花寺遺址,感受到了民族風情與禪味的交織。

而在湄潭,循著湄潭翠芽的清芬,或漫步于“天下第一壺”腳下,或徜徉于一碧萬頃的中國茶海,或駐足于人聲鼎沸的茶青交易市場,或徘徊于中央實驗茶場的故地,感受到了歷史與現代的時空交錯。雖然這兩處地方并不能反映出黔茶的全貌,但是至少能改變我們先前的成見:正因“天無三日晴”,充沛的雨水,滋潤了綠浪滾滾的茶葉之海;正因“地無三尺平”,秀麗的山川,孕育了秀美可人的貴州綠茶;正因“人無三分銀”,淳樸的黔民,創造了底蘊深厚的黔茶文化。此三者,堪稱甲秀。

或許,這是上蒼對貴州另一種方式的眷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色有码无码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999在线|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女人一级毛片|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88av在线|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1024国产在线|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青青操国产视频|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亚洲香蕉|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欧美日韩第三页|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精品视频91|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91亚洲精选| 日韩av无码DVD| 中文字幕va|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倩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视频|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欧美在线伊人|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伊人天堂网| 亚洲综合香蕉| 中文字幕va|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大全|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