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2日,“2011年中國紅茶高峰論壇”在坦洋工夫的原產地——福建福安市啟幕。這個論壇雖由福安市政府承辦,但作為坦洋工夫的守望者與繼承者之一的福建坦洋工夫集團又豈能袖手旁觀?總經理林小靈半個多月前就在忙前忙后地籌備了,直到活動開始的前一天下午,他才輕輕松了一口氣,到門店里擇一個較幽僻的包間,泡上一壺茶,端來兩盤水果,悠哉地品幾道茶。他在喝茶的時候,還不時地跟上幾句話,比如這泡茶用什么品種做的、有什么樣的香氣、怎么泡才好喝等等,講得頭頭是道……
由重到輕的轉變
他看上去一點也不像生意人,身材中等,鼻梁上架著一副細框眼鏡,一件藍紫色T恤襯出了文質彬彬的相貌。像他這樣的裝扮似乎更經常在校園里見到。果不其然,原先他還真捏過粉筆頭。1987年,剛畢業沒多久的林小靈在福安甘棠學區擔任教導主任,也當過代課老師,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呆就是7年。在此后的十多年時間里,他的職業角色又發生過幾次的轉變:從福安駐榕辦主任變成福安市船舶行業協會秘書長,然后是國投公司總經理,再到現在的坦洋工夫集團和船舶擔保公司的CEO。 “細數起來,從1987年到現在,我共跨度了三大職業,教師、公務員和商人。”說起他的履歷,他如數家珍,如此大的行業跨度無疑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那么,在最近的一次角色轉換中,他又何以從龐然大物的船舶轉向做精致小巧的茶呢?
2008年,雖初入商海,但憑借他在船舶行業打拼的多年經驗,經營的企業很快就頗具規模了。“一開始,我們只是拿出一小部分資金投到茶業,做著做著,才發現要把它做好,需要更多的投入。”2007-2008年,福安市政府開始重視發展復興坦洋工夫,使紅茶市場逐步升溫。當時,地產、船舶、電機和物流等福安幾大支柱行業的資本先后注入了茶行業,一起致力于推動這個古老的行業發展,林小靈跟隨叢貿船舶企業劉叢生老總等幾位企業家一起聯手打造坦洋工夫集團。其實,林小靈做茶并非是一時興起或是投機。追本溯源,他在孩提時代和茶就有過“交集”。“我父親從16歲開始做茶,現年80歲了還在做茶。他做了一輩子的茶。對茶真的是非常地執著。”從小到大,林小靈對茶、對父親愛茶之情的耳濡目染與感同身受,不能不說也是他半路出家做茶的誘因所在。不過。真正吸引他入行的還是凝結在坦洋工夫身上厚重的歷史以及隱藏其中的行業前景。“紅茶起源于中國,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傳到歐洲,很受歡迎,直到今天歐洲人喝的還是紅茶,可見其生命力有多頑強。”他說。
勃勃“野心”
談起歐洲,林小靈不禁地回憶起去年赴北歐(芬蘭、丹麥)考察時的見聞,而且也燃起了他欲將坦洋工夫推出國門的勃勃“野心”。考察期間,北歐旖旎的風光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在驚艷他的同時,這里的紅茶高消費水平也使他信心倍增。他說,這些國家除了接收聯合國難民署分派的難民以外,不接受任何移民,因為它們的生活水平都很高,不僅國家福利很好,而且貧富差距也很小。“最重要的是,這里居民的生活節奏都很慢,悠閑自在,這樣的生活方式最適合費工夫泡我們的坦洋工夫。”他平緩的語氣中隱藏著幾分興奮。當記者提及大多歐洲人喜歡調飲的飲茶習慣時,他風輕云淡地一笑:“現在歐洲有很多人開始慢慢接受清飲的方式了。”看來,他的下一步棋就是進軍歐洲市場。不錯,他已經將在歐洲開店納入今年的年度計劃。“今年年內,我們爭取在歐洲開第一家坦洋工夫專賣店。” 那么,林小靈的國內坦洋工夫“版圖”又是如何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3、126和1000。這些數字的含義是坦洋工夫集團在3年多時間里,在全國各大城市開了126家坦洋工夫專營店,并在張一元等知名品牌門店及有志于推廣坦洋工夫的個體茶葉商戶中發展了1000多個專柜。此外,連他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坦洋工夫競在傳統的邊銷茶(黑茶)銷區——新疆有很不錯的銷路。 “像新疆人多吃牛羊肉,原先喝茶是為了解油膩。現在隨著當地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喝茶除了解油膩,也追求口味,而與邊銷茶(黑茶)一樣同屬于全發酵茶的坦洋工夫在去食物油膩的同時,卻有著黑茶所不具備的好口味。”他解釋道。現在,坦洋工夫集團在烏市、伊犁建有加盟店,以產石油著稱克拉瑪依市店也正籌備中,而“版圖”不久也將擴張到內蒙古。
學莊園,還是學立頓
經過3年多的摸索,曾是外行的林小靈漸漸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的內行。通過對行業內許多茶企與國際知名品牌的經營模式的對比與分析,他發現:傳統的茶業經營模式“塊頭太小”,多是小打小鬧,經營管理模式相對粗放,在產品研發與創新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根本沒實力做品牌。因此,“這個產業必須用工業化的模式來運作,走質量標準化、營銷現代化的品牌之路。”
他所提到的這兩個“化”,世界上比較成功的模式當屬法國葡萄酒莊園與行銷全球的立頓。然而,這兩種模式在林小靈胸中激蕩和碰撞了不止一次。究竟哪個更適坦洋工夫集團發展呢?“二者各有所長,要皆為我所用。”他思考了許久,才從嘴里吐出這句話。他認為,一個茶企要成為百年企業,最關鍵的是抓好源頭、抓好質量,這是“硬功夫”,就這一點上要吸收借鑒法國葡萄酒莊園管理經驗。而要建立起強大的銷售終端則要取經“立頓”現代化的生產模式。“二者齊頭并進,一步一腳印地朝數據化、信息化、現代化方向邁進。”企業先后在白云山山麓、坦洋村和龜山三個地方花大手筆建設了有機茶、綠色食品茶和無公害茶茶園基地,并在海峽大茶都邊上樹立起16000平米的花園式加工廠,深化品質管理。與此同時。公司今年還引進了一條先進的紅茶清潔化生產線,生產全過程按照制藥企業標準執行,目前剛剛完成組裝進入調試階段,7月中旬便可投入使用。這條紅茶生產線的啟用將使坦洋工夫集團在福安乃至福建甚至全國紅茶企業中扮演著領頭雁的角色。
除了練好“硬功夫”,他也“軟硬兼施”,注重科研的“軟功夫”。去年10月,公司斥資100萬元設立了福安市坦洋工夫紅茶研究所,聘請原福建農科院茶科所副所長張方舟教授任所長,組建起一支強大的科研人才隊伍,承擔起坦洋工夫從茶園管理、加工工藝、產品研發創新到市場營銷、品牌管理等“軟硬科學”的研究任務。
記者手記
從船舶業到茶業,這樣的行業跨度不可謂不大。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跨行業經營,對于林小靈來說,同樣也不是件輕松的事,要做好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然而,他卻做到了,在短短3年多時間里,他在全國構建起了頗為健全的坦洋工夫銷售網絡,讓這一歷史名荼進入越來越多人的杯中。而且在鮮花與掌聲面前,他并沒有志得意滿,只是謙遜地說:“茶是一輩子學不完的,我是從零開始,還沒出師。”也許,這樣的回答,是每個茶人都會有的,也都應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