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矮腳烏龍”一直給人一種不起眼的感覺。早些時候和朋友喝過一次建甌的矮腳烏龍,因其葉片小,滋味薄,故而沒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但做為歷史名茶的矮腳烏龍,應該有它的獨特之處。為覓得這份“獨特”,用心搜羅了3款不同產地、風格各異的矮腳烏龍茶,籍此找回那份“曾經的美好”。
毛茶也精彩
這款矮腳烏龍出自建甌,而且是毛茶。干茶呈墨綠色,條索比較完整,但不如精制茶來的緊結細小,單看稍顯肥大的葉張,還真不好分辨出矮腳烏龍的品種。毛茶的焙火次數少,茶葉還保留原本比較鮮綠的色澤,香氣很鮮嫩、高揚,微微帶有火香。
沖泡開來,湯色不錯,琥珀之色,透亮無雜質。因知道我們的試茶的習慣,泡茶者心照不宣地把第一水分給了我們。香氣正如想象那般高昂,花香是開透了的花蕊中含著香蜜的味道,剛焙過一道火的痕跡雖然明顯地落在了茶湯里,卻悄聲無息地被埋沒在清甜的花蜜香中。
滋味比較柔和,還算飽滿,鮮爽刺激。滑過喉腔,余香殘留。后面兩道水青澀感明顯,兩頰有收緊感。香氣和滋味保持平穩,不遜于第一水。
到了第四水,水感依然飽滿,花香在明顯淡去,但仍有鮮爽和刺激感。再往下沖泡,還能喝上兩道,細細品味之下湯水里還有那么點意思,讓在場的茶友對建甌烏龍茶暗暗有刮目相看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矮腳烏龍毛茶本身的品種香和口感都表現不俗,精制后的成品茶應該很令人期待。
等待炭火褪去
喝過原產地建甌的矮腳烏龍,再來品嘗產自武夷山的矮腳烏龍。
這款武夷宮矮腳烏龍復焙過一次或火,干茶外形顏色較深,呈黑褐色,緊結細密,聞著火香顯。
沸水新煮,高沖出湯。白瓷杯里是明艷的橙紅色,如果是焙火次數多、火功高的巖茶,茶湯的顏色則是黃中透紅,喝茶人便可從湯色中大致判斷出這款巖茶火功的高低。
茶湯入口之際,味蕾首先接觸到的是炭火的焦糖味,湯水與口腔觸碰之時能感受到沙粒的質感。湯質濃稠。要一遍一遍細細回味,才能讓茶湯的余味徹底化開。
第二道茶水便可喝到花果蜜香,火味稍稍褪去,茶之本香便顯露出來。湯水的厚度讓口腔很舒服,但是經不住停留,不僅留下茶的余香,也讓苦澀感從舌根處蔓延開來,一時無法適應。即便如此,一款讓人有不同感受的茶還是值得一番品味的,畢竟跌宕起伏的劇情要比平鋪直敘來的更吸引人。
再往下喝,可以持續泡上數十水。越到后面水越甘甜。特別是茶過半巡后,炭火味和苦澀感大多褪去,可以不受干擾地品嘗茶葉中最原始的草本滋味。
壓軸好茶
水簾洞屬武夷山的正巖茶區,出品的茶大多是精品。
這款水簾洞矮腳烏龍自然不例外,是難得的好茶。而好戲終究都是壓軸的。
茶的外形細密而勻整,有明顯的蘭花幽香,甘醇馥郁。
剛一入水,茶香滿溢而出,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端坐著,靜待出湯。
茶湯在白瓷杯里呈現出清麗的橙黃色,很明顯對比出這款茶的火功要低于武夷宮的那款。好的茶葉講究文火慢焙,這樣能更好地保留茶之本香。
茶湯入口,首先喝到的是細膩幽遠而又清冽的蘭花香,其次是炭火融入湯水里的蜜糖香。這兩種香很自然地交融于水中,滌蕩在口腔里,持久不化。矮腳烏龍香氣高揚的特點在這款茶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一款茶的香太輕,第二款則太重,而它的香恰到好處,香得干凈純粹,像塵封于地底隔絕開一切凡塵的美酒,帶著只屬于它的那份香。
湯質飽滿粘稠,柔軟而富有張力,輕盈而無物,茶湯在口像含著夏天雪糕般濃的化不開的甜膩情結。而且回韻悠長。甘甜的喉韻感讓人反復回味。
耐泡,也是正巖茶的優勢。即使到了7道水后,水中仍有淡淡的花果香,而且湯中有物。耐人尋味。
香之如蘭,甘之如飴。武夷山正巖的獨特氣息加上矮腳烏龍特有的悠長芳香倒是成全了一道經典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