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茶界經常舉辦茶道表演與茶道比賽,有時說是茶藝表演或茶藝比賽,姑且視為同樣的意思。事后常聽到這樣的評語:那只是為表演而表演。生活哪里是這樣的?也常聽到得獎的人在做心得報告時說:我平時不太喝茶的,媽媽要我參加這次的比賽,把我送到茶藝館練習了一個禮拜,沒想到居然得了第一名。
先說第一個現象。茶道表演必須以述說茶文化為主軸,如果只是借茶道之名而行歌舞表演之實,則應該稱其為茶藝歌舞;再說第二個現象。那是評分標準設計上的不當,而且大家對茶道表演應有的內涵不夠清楚。
接下來我們從四個方面談談茶道表演的內涵。首先是表演的主題應該是泡茶或是茶文化上有關的題目。當我們看到表演席,首先意識到的應是“有人在泡茶”,或是“有人在述說茶道”,而不是“表演者好漂亮”,或是“茶席上的那盆花插得好雄偉”。表演者應該是專心于泡茶、奉茶或是喝茶,而不是環顧四方,或是擺姿勢準備讓人拍照。在茶會形式的茶席上,我們發現有些泡茶者心不在供應茶湯,只像茶席上的一件擺飾,讓人想到一位鋼琴演奏者在臺上不專心彈琴的可怕樣子。
表演席上如果還要上演茶道的意境與敬茶等的人際關系,那就要讓觀眾理解到“有人在述說茶道”而專注于所述說的內容,不是只看到臺上一個個讓人賞心悅目的明星。個人表演泡茶時有如舞蹈的演出,多人表演茶道之人際關系時有如戲劇的演出。
茶道表演的第二內涵是“表演之下產生的茶湯”。茶湯是茶道表演的靈魂,如果沒能把茶湯泡好,就如同上述所說的音樂會沒把琴彈好一樣,不是扣點分數就可以的,既使是服裝、動作、茶具、掛畫、插花俱佳,也應該視為不及格。但如果評分標準設計不當,只是扣掉茶湯的分數,可能還是可以奪冠。有人質疑若觀眾或評審無法喝到茶湯怎么辦?是應該設法讓每位評委喝到茶湯,沒能喝到茶湯的觀眾可以憑自己泡茶的經驗,從置茶量、水溫、浸泡時間粗略知道茶湯是何滋味。
至于茶湯的評分,有人認為不易有個標準,甚至于有人認為“淡一點是茶,濃一點也是茶”,還有人強調“各有不同的風格”。所謂不同風格是要在“泡好”的條件之下才說得通的,在有能力平穩地控制茶湯濃度之前是談不上風格的。每一種茶、每一批茶都有其足以表現自己特色的“入圍茶湯”,入圍之前應視為不及格,入圍之后才能論及精美與風格的表現。舉凡茶道表演都應該要求茶湯達到入圍的標準,如果主題放在“泡茶技藝”與“茶湯品飲”上,還得要求茶湯精致、茶葉特性與泡茶者風格的表現。
茶道表演的第三內涵是“舞臺”,即是茶席的桌椅或地面,以及茶具與布置其間的裝飾品。還可以包括茶食。這些廣義的舞臺是幫助主人表現茶湯之美與茶道境界的配角,它們應該與主人講同樣的話,顯現出同樣的表情,而不能只顧凸顯自己,否則再美的茶具、再美的插花、再美的掛畫都是一種破壞。茶具的使用功能更是如此,斷水不良的壺具,一面倒茶一面往桌面滴水,泡茶的心情與動作的美感難免受影響。其它如不好拿取的茶壺、不便就坐的桌椅,除非演出的主題就是要批判它們,否則都應避免。
第四內涵是“外來的因素”。以音樂為例:如果不是專為表演主題設計的配樂,往往分割了大家對茶湯與表演內涵的注意力。沒有現場演奏或播放音樂,才能讓茶道表演獨撐大梁,顯現茶道的俱足。同樣道理,毫無理由地掛上一幅世界名畫、毫無道理地使用一組古董家具,只有減弱大家對主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