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各地區舉行的茶文化交流活動中,茶道表演已蔚然成風,成為中流砥柱的“節目”,這是很精彩的一個里程碑,顯示人們越來越注重如何裝置品茶空間、茶席設計的風格、沖泡技藝、茶道境界及茶人精神等。
首先談談茶道練習者在發表一個茶道作品時,較常遇見的一些狀況,比如茶道表演時所使用的茶葉、茶具和沖泡方法。
呈現一張茶道表演作品時,有必要一定得選泡自己所代表的地區所生產的茶葉嗎?是否也必須選用所代表地區制造的道具?就實地觀察以及閱讀文字與圖片記錄所得,大約百分之八十的茶道表演作品都是毫無例外地這樣做的,比如我們會看到浙江來的展龍井茶席、云南來的展普洱茶席、臺灣來的展凍頂烏龍茶席、日本來的展日本茶道等。如不,很快就會有人來質疑那張用‘外地茶’的茶席到底夠不夠正統與專業?有沒有資格沖泡“別人”的茶?
我們認為,當代茶道表演可按兩種不同的場合來規劃:第一是茶產業代表所舉辦的活動。茶產業屬于茶文化生態里的其中一根柱子,眾企業茶商匯聚,設計茶道表演作品時將本身出產的當地茶融入,是理所當然的傳播與交流渠道,比如來自斯里蘭卡的茶商帶來斯里蘭卡紅茶茶席;法國雖然不出產茶葉,但其企業擁有品牌茶,很自然的,屬于法國品牌的茶葉就會被安排進茶席中。茶友就可從這些來自各地區產業的茶席中吸取第一手的產品資訊。
有些主辦者甚至每辦活動都指定各地區參與者必須帶來當地簽名式的標志茶,所喝之茶是否屬于當地制造并不怎么強調了。它的意思是“一看你泡茶、喝茶的樣子,就知道你來自何方”,借此完成“國際茶文化交流”。茶也不必是屬于日常飲用茶的生活方式,比如馬來西亞的就必須表演一邊翻筋斗,一邊拉茶的特技;阿里山的無論泡什么茶肯定要跳著山地舞進場了。這另外一種“當地茶”,對廣宣茶文化的渲染力是綽綽有余的,因為大部分人看得津津有味。
第二種場合可說是比較學術性或稱“純茶道”的表演。在這里,茶道的意義是無須規定用什么種類茶,不拘泥于茶人一定要沖泡本身的當地茶,也不禁止任何所謂流派的沖泡法。茶葉、茶具只是道具,只需用對地方、用對時間,不管何地出產并不影響茶人使用它,并通過它來表達有關茶道的思想、美感和領悟,比如英國人的下午茶所飲用的紅茶多產自印度;摩洛哥人的薄荷茶所用的珠茶多產自中國;香港人擅長的普洱茶法的普洱茶則產自云南。難道我們就因為這些地區不產茶而判定他們沒有茶道的專業精神?也不具備沖泡這些茶的資格?這是不正確的。
我們認為茶人對所用的茶有深刻認識和體會,對選用的茶具能充分發揮其功能與美感,有精湛的泡茶技法并每一次都能把茶泡好來喝,才是茶道表演的出臺基準。我們要努力的是讓更多“純茶道”得到發表的機會,讓茶道百花齊放,接受考驗再去蕪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