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婺源就被各種色彩包圍著:金黃色的油菜花,在陽光下彌漫著溫暖的氣息,張揚著春天的美麗。油菜花謝了,還有漫山鮮艷的紅杜鵑。一畦畦青翠欲滴的綠茶,加上白墻黛瓦,和諧地搭配出了一副淡雅的山水畫卷。
婺源的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開始栽培茶樹生產茶葉,至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現如今,婺源茗眉綠茶被列為全國30種名茶之一,1995年3月,婺源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綠茶之鄉”。
從景德鎮乘小巴穿梭在鄉間公路上,路不寬,并排兩輛小巴都略顯擁擠,路兩旁是錯落有致的樹木和成片的已經長出油菜籽的油菜地。小巴的司機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大姐,熱情爽朗,一路上為大家介紹當地的風俗民情,因為有了她,我們的歡聲笑語一路飄蕩。約莫一個半小時,便抵達婺源縣城。
婺源縣不大,但干凈整齊,有著南方鄉鎮小家碧玉般的清新。在婺源縣城我們并沒有做長時間的逗留,便直奔那些美麗的鄉鎮。俗話說,行走婺源“看山走東不走西,看水走北不走南”。抱著探訪婺源綠茶的目的,我們選擇了各方面都比較完善的東線和西線的黃金茶園游覽。
李坑
這里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水鄉小村,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前有大片油菜花田,后是徽派民居建筑,兩相結合,十分有畫派意境。
村中兩條清澈的小河是村子的點睛之筆,明清古建筑遍布,民居宅院都沿溪而建,青石板道縱橫交錯,數十座溪橋溝通兩岸,山光水色與古民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筑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
這里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李坑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拔覀冞@里出很多的讀書人,南宋時候的武狀元李知誠數最有名的。”老人們幾乎都能說出村中的名人,驕傲之情溢于言表。
走進李坑,沿著小溪溯流而上就可到達光明茶樓。茶樓門口的招牌之一寫著:光明茶樓(電視連續劇《青花》攝制場地之一)。作為招攬生意的一種方法,茶樓旁還懸掛著巨幅的《青花》劇照,畫面是趙雅芝、斯琴高娃等在這里品茶的場景。
如果不著急趕路,花上20元錢就可以在茶樓里享受半天愜意的時光,就著一杯茶,欣賞來來往往的游人與這古老的小村莊。
汪口
“鳥鳴雞鳴傳境外,水光山色入閣內”。詩中所描繪的便是青山環抱、綠水依流的汪口村。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俞氏宗祠是汪口最精彩之處。俞氏宗祠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這座清代盛行的中軸歇山式老建筑足足有一千多平方米,主祠堂高達三層。整個宗祠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古建筑專家譽為“藝術寶庫”。
在這古老的祠堂中,村民每年都會用最高級別的“周禮”進行祭祀活動。據說在旅游黃金周時,祠堂都會進行定時現場表演。我們并未在黃金周至此,所以沒有看到恢宏的“周禮”表演,留下些許遺憾。
汪口村并不大,沿著主干道從村頭走到村尾十多分鐘已足夠。除了俞氏宗祠,并不覺得這里有什么可看之處。“可不要小看這臨水而建的小村莊,在以水路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這里是南北往來的要道,有“千年古商埠”的美譽。當年繁忙的碼頭里那些南來北往的船只,將這里的好茶遠銷海內外。導游認真地向我們講述著汪口曾經的繁華。
江灣
江灣,一座具有豐厚的徽州文化底蘊與輝煌的古村落。
在婺源,沒有人不說江灣風水好。雖然不懂什么風水,但是游覽之時,還是不免對山山水水多留意幾番。這里是三山環抱的河谷地帶,東有靈山,南有攸山,北有后龍山,一條梨園河由東而西,呈S形從三山谷地中穿行,山水交融,給江灣平添了許多靈氣。
除此,在江灣見到最多的則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清同治年間戶部主事江桂高的敦崇堂,清末明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三省堂,古私塾德慶堂,富商江仁慶古宅,“一府六院”遺址,具有徽州民居典型的三開多進制特征的清代徽商建筑培心堂……我們跟著導游,一路聽著這些老宅逝去的往事。
老街也是這里的另一個特色。江灣的老街都留有明清時期的風韻,老街上不僅老店鋪櫛次鱗比,一家家當場制茶賣茶的店鋪也吸引著游人們的視線。手摸著店堂里的那老柜臺、老貨架,喝著千百年來不變的香醇茶味,望著那古老的封火墻,我們仿佛穿行于時間隧道,感受著古江灣明清時期的濃厚商業氣息。
金山生態茶園
到婺源訪茶,金山生態茶園當然是不可錯過的。這是一個集有機茶生產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生態茶業觀光園,在婺源只此一家。所以每年春天來這里體驗茶游的人特別多。游客在此可以游覽翠綠的茶園,靜心品茶,還可自摘、自做茶葉??捎^看制茶表演和茶道表演、還有垂釣及其他休閑娛樂。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天,我們路過婺源,在如鯽而過的人群中匆匆記錄下若隱若現的粉墻黛瓦。因為時間的緊促,我們沒有富余的時間細細地體驗這里的茶鄉風情,但簡短的邂逅卻讓我感慨:光陰荏苒,曾經的繁華雖已遠去,卻在這里留下了秀美和古樸。古山林、古埠頭、古商業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各個村落古巷中的眾多官第、商宅、民居和書屋依然完好的矗立在那里,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淵源依然那樣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