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一五”三亞產業發展取得較好的成績,但金融助推三亞產業升級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金融在優化資源配置中未充分發揮其作用;二是金融創新不足,支持產業升級發展乏力;三是金融自身發展不足,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太小,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貢獻不大。在國際旅游島建設大背景下,利用金融手段促進三亞產業升級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設立旅游產業投資基金,加快旅游資源的整合和旅游產業的升級發展;二是引進創業投資基金,助推新興產業發展;三是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扶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四是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夯實熱帶現代農業基礎;五是加大保險對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
關鍵詞:產業升級;金融;旅游;國際旅游島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12-0025-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07
一、引言
《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海南將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的產業發展戰略;2010年國務院確定三亞為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但海南沒有經歷過充分工業化過程,應該如何發展第三產業,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從研究資料看,金融對產業升級發展具有明顯助推作用。RajanZingales(1998)研究了一國金融發展水平與產業增長的關系,認為金融體系發育程度對該國具有不同技術創新特質的產業增長具有影響,從而最終影響一國的經濟增長。BeckLevine(2002)利用面板數據檢驗了銀行和股票市場與產業增長之間的關系,指出金融發展對高研發密度、高外源融資依賴產業的增長存在顯著推動作用。Thomas HellmannTadesse(2002)研究認為商業銀行可以促進新興產業成長,加速夕陽產業走向衰退,銀行作為新興市場產業催化劑,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FismanLove(2003)研究了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認為金融市場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各產業之間相互關聯的增長率較高。CarlynMayer(2003)研究發現市場導向的金融結構有利于促進高技術創新、高風險產業增長;銀行導向型金融結構有利于促進傳統型、低風險產業增長。國內方面,劉群(1995)研究了證券市場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關系,提出發展資本市場有利于促進產業機構升級。范方志、張力軍(2003)研究了我國東、西部以及中部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認為中國各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與金融結構轉變以及經濟增長呈正相關[1]。葉耀明、紀翠玲(2004)通過實證分析,檢驗了長三角相關城市的金融發展促進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性[2]。陳志楣、楊德勇(2007)通過時間序列分析驗證了金融機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并對相關機理進行了系統性分析,認為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有較高的相關性。
二、“十一五”期間三亞市金融業助推產業升級發展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一)“十一五”三亞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十一五”期間,三亞以“高端取向、旅游龍頭、六業支撐”的產業發展戰略為指導,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第三產業長足發展,產業機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的比例從2005年的26.7%:23.3%:50.0%優化為2010年的13.4%:21.4%:65.2%,第三產業的占比5年間提高了15.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從業人員從2005年的50.7%:6.2%:43.0%調整為2009年的42.7%:5.9%:51.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占比4年間提高了8.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05年分別為16.5%:33.7%:49.8%,2010年分別為4.9%:24.8%:70.3%,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5年間提高了20.5個百分點①。
2.旅游“龍頭”飛速發展,拉動效應明顯。全市旅游總收入從2005年的51.29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39.64億元,增長了172.26%;其中境外旅游收入從2005年的7450.68萬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24472萬美元,增長了228.45%;三亞市接待旅游過夜人數從2005年的406.59萬人次增長至2010年的882.65萬人次,增長了117.09%;旅游飯店開房率從2005年的53.7%提高至2010年的63.12%,提高了9.42個百分點;三亞市住宿餐飲的從業人數從2005年的13359人增加至2010年16883人,增長了26.38%①。
3.“六業”發展勢頭向好。“六業支撐”指的是現代農業、海洋產業、創新創意產業、商貿業、房地產業、文化產業。南繁種業、熱帶蘭花、牛奶蓮霧顯示了良好的熱帶農業發展勢頭;游艇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據三亞統計局統計,三亞市登記注冊的游艇相關公司達30多家,2010年1-10月,三亞港口岸進出游艇62艘次,已經建成游艇泊位72個,預計2011年底建成1000個;動漫產業剛起步,后發優勢明顯,據三亞統計局統計,2010年三亞共有4家動漫企業運營,員工70多人,資產總計達8095萬元,動畫產量280分鐘,運營收入300多萬元。此外,還有免稅店代表的商貿產業,會展等代表的文化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等都表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②。
(二)金融助推三亞產業升級發展存在的問題
1.金融在優化資源配置中未充分發揮其作用。資金供給是影響產業結構演變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末,三亞市各項貸款余額228.65億元,其中房地產貸款余額120.56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52.73%。與此相對應的三亞產業發展情況是:2005—2010年,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68.36%,比第三產業的年均速度34.84%高出33.51個百分點,比全市GDP的年均速度25.47%高出42.89個百分點;房地產業生產總值占第三產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5年的16.24%提高至2010年的49.28%,提高了33.04個百分點;占全市GDP的比例從2005年的7.39%提高至2010年的32.16%,提高了24.77個百分點。三亞的產業發展過分倚重房地產業,而房地產業是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行業,大量的社會資金被其吸引,抑制了其他產業的資金需求,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不利于社會的發展③。
此外,三亞熱帶旅游資源優勢明顯,但是旅游資源掌握在小而散的中小企業中,金融在有效整合旅游資源上表現欠佳。三亞僅有1家旅游上市企業,并被冠以ST,明顯缺乏整合旅游資源的能力。天涯海角景區、鹿回頭公園、大小洞天景區、落筆洞文化遺址以及海上娛樂觀光等旅游資金有待深度開發與整合。
2.金融創新不足,支持產業升級發展乏力。三亞以間接融資為主,信貸融資占比高。截至2011年7月末,三亞市社會融資總量為301.27億元④,其中銀行信貸246.28億元,間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的82.45%。信貸融資方式的先天特質決定它主要追求成熟的、具有良好現金流的企業或項目,對于發展前景好、有潛力,但處于起步階段而資金缺乏的企業或項目的支持,并非信貸融資方式的優勢[3]。近年來,三亞房地產發展迅猛,社會資金大量沉淀在房地產項目中,抑制了其他產業的資金需求,這跟社會融資方式單一,過度依賴信貸融資方式具有很大的關系。如果繼續維持間接融資的高比例狀況,難以扭轉社會資金過度集中房地產業的局面,依賴信貸融資方式支持三亞產業轉型升級的取向難以為續⑤。
3.金融自身發展不足,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太小,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貢獻不大。2010年,三亞金融業增加值為8.79億元,占全市GDP的比例為3.81%;2011年上半年,上海浦東新區的該數值為17.8%。三亞同期房地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為32.16%,比金融的占比高出28.35的百分點。
三、金融業促進三亞產業升級發展的建議
(一)設立旅游產業投資基金,加快旅游資源的整合和旅游產業的升級發展
產業投資投資基金與信貸融資方式不同,它更注重具有潛力、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或項目,通過對企業或項目進行股權結構優化和專業化的管理,實現增值,再通過贖回、上市或轉讓的方式回籠資金,與企業或項目共同成長、共擔風險、利益共享。產業投資基金的這種特征,更有利于它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目前,三亞面臨熱帶旅游資源分散、旅游企業小而散的局面,只有通過產業投資基金才能有效整合旅游資源,完成旅游產業的升級發展。
(二)引進創業投資基金,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三亞提出了“旅游龍頭、多業支撐”的“十二五”產業發展戰略。產業的多元化是扭轉三亞目前產業結構過分倚重房地產業局面的戰略選擇。同時,三亞具備發展海洋產業、南繁種業、創新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的資源優勢,但新興產業的發展還需要資金的支撐。創業投資基金像產業投資基金一樣,具備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優勢。因此,引進創業投資基金是助推新興產業發展的、實現產業轉型的有效手段。
(三)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扶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中小企業由于在擔保、抵押等方面的劣勢,造成融資成本高,實現產業升級困難。中小企業集合債通過把一些優質的中小企業“捆綁”在一起,提高了企業的信用級別,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更有利于企業成長,也有利于產業的升級發展。
(四)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夯實熱帶現代農業基礎
三亞具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和海洋資源,通過林權抵押貸款和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把這些自然資源轉化成優勢資源,為熱帶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和奠定了扎實的資源基礎。
(五)加大保險對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旅游保險產品和涉農保險產品的創新力度,為產業升級提高分散風險的保障。旅游產品的創新,伴隨各種風險,農業屬于高風險產業,旅游龍頭產業的升級發展和熱帶現代農業的發展均離不開保險的支持。二是探索利用保險資金用于產業升級發展的途徑與方式。通過金融創新引導保險資金投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之中。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范方志,張立軍.中國地區金融結構轉變與產業機構升級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2]葉耀明,紀翠玲.長三角城市群金融發展對產業變動的影響[J].上海金融,2004(6).
[3]楊琳,李建偉.金融機構轉變與實體經濟結構升級[J].財貿經濟,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