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關系到整個金融體系發展模式和發展進度的系統性改革,其趨勢不可逆轉,實施時也日益成熟。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包括城市商業銀行在內的廣大中小銀行必須加快業務轉型,進一步調整盈利結構,優化盈利模式,以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努力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城市商業銀行;盈利模式
中圖分類號:F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12-006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17
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是其盈利能力最直接的體現,以不同業務為主體的商業銀行其盈利構成不盡相同。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未來五年將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步伐,這將對商業銀行現有的發展方式和盈利模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進的大背景下,由于受人才、技術及體制等因素的制約,城市商業銀行會首當其沖地受到沖擊。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現階段的盈利模式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所受到的影響,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以加快盈利模式的轉型,實現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提升。
一、城市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分析
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補充與完善,自1997年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成立以來,時刻堅持自身的市場定位,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經過14年的發展,其業務規模,發展質量與經濟效益逐年提升,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以北京銀行為例,北京銀行近4年凈利潤、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變動情況(見圖1)。
從收入構成看,北京銀行近4年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營業凈收入的比重(見圖2)。
如上述圖1、圖2可以看出,北京銀行2007—2010年中間業務發展較快,無論是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絕對值還是占比均呈逐年上升之勢;但利息凈收入仍是營業凈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以傳統存貸利差收入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格局未有根本性的改觀。可見,以北京銀行為代表的城市商業銀行是一家以存貸利差為主,中間業務收入為輔的規模效益型傳統發展模式銀行。
二、利率市場化對城市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可能影響
目前,我國銀行業收入80%以上來源于存貸利差,利差收入占比位居全球之首,而城市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在國內銀行中亦位居前列[1]。利率全面市場化和傳統的存貸市場同質化所帶來的激烈競爭,使得銀行利差空間被壓縮。因此,全面、正確分析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影響,主動應對挑戰,并及時有效地把握機遇,對保持并促進城市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顯得十分迫切和至關重要。
(一)積極影響
1.有利于城市商業銀行加快業務發展轉型,開辟新的利潤來源。城市商業銀行對傳統業務,即對利差收入為主的存貸款業務的依賴程度很高,而個人業務、中間業務、中小企業業務等新興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較低。據2010年統計,我國城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平均占比不足10%①,遠遠低于國有商業銀行18%②、股份制商業銀行11.43%③和西方商業銀行40%~50%④的發展比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利差縮窄導致盈利下滑的壓力,將推動城市商業銀行加快業務轉型步伐,大力發展以中間業務為主的新興業務,避免因利率變化對業務增長產生的影響,以培植新的盈利增長點。
2.有利于城市商業銀行有效規避利率風險,最大限度降低風險損失。利率市場化給城市商業銀行帶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利率風險,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風險、利率結構風險、客戶選擇利率風險。因此,利率風險的加大,一方面催生了創新產品的出現,為城市商業銀行加快推出利率衍生工具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促使城市商業銀行主動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對由利率變動導致的敏感性負債與敏感性資產之間的敏感性缺口等問題,通過利率調整使價格發生變動,從而改善不利缺口的狀況。
3.有利于城市商業銀行不斷提高產品自主定價水平,提高資源的綜合回報率。利率市場化后,城市商業銀行可立足自身的市場定位,綜合考慮市場利率變動及資金供求狀況、客戶信用差別和項目的回報率、風險偏好和預期收益等因素,建立自身的產品定價模型對存貸款進行控制,并通過實行優質優價、風險與收益對稱的差別化定價策略來吸引客戶,增加存貸收益;同時可充分發揮城市商業銀行特點,根據其發展戰略,將“地緣優勢”與產品定價結合起來,有目的有步驟地對地區性龍頭企業和本行優質信貸客戶以低利率進行介入,以擴大城市商業銀行品牌和市場占有份額,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二)消極影響
1.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減小,主營業務收入縮水。因為,一旦利率完全實行市場化,放開對存貸款的上下限管制,可能就會出現高息攬存、低息放貸的競爭局面,銀行運用利率工具競爭將成為常態,勢必使商業銀行存貸利差縮小。一方面,在存款增長放緩的負利率背景下,由于存款利率的剛性化,導致存款利率下調的可能性很小,資金成本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有所上升。另一方面,盡管商業銀行對中小客戶具有較強的貸款定價話語權,可以在中小企業業務上獲取更高的收益率,但城市商業銀行現有貸款規模中大客戶的份額占比較高,中小客戶所占貸款規模的比重偏低,貸款利率總體上升的幅度有限,使得城市商業銀行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對目前傳統的以存貸款利差為主要收入的經營模式產生很大沖擊,銀行的持續發展將面臨很大的壓力。
2.利率市場化導致利率波動頻繁,經營風險進一步增加。利率市場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場決定,利率的波動使得城市商業銀行將承擔更大的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首先,由于城市商業銀行在利率管理方面缺乏專業人才及信息技術網絡的支撐,加之影響利率水平的因素眾多,利率的不穩定性增加,使得城市商業銀行對市場利率的預測和把握的難度增大,利率風險隨之產生。在這利率風險逐步增加的情況下,城市商業銀行不僅要考慮利率波動對經營頭寸的影響,還要考慮利率風險對業務策略的影響。其次,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同業間開展直接的價格競爭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導致因資金流失而造成的流動性風險。大型銀行可憑借其在技術網絡、網點機構、品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大力提高存款利率,迅速擠占中小銀行的存款市場份額,城市商業銀行將面臨部分資金的流失、流動性風險上升的局面,從而增加了城市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再者,高利率貸款導致的道德風險和經營機構的逆向選擇風險,將增大貸款的違約、信貸質量下降的可能性。當貸款利率變高時,風險低且收益率低的項目會因高利率而放棄貸款,而風險高且收益率高的項目則為了追求高的利潤回報率而愿意承擔高的貸款利率,這就會造成風險高的項目貸款充斥市場,信貸資產質量下降,風險增加[2]。
利率市場化后,我國銀行業長期處于利率管制的狀態將被打破,商業銀行很難迅速適應這種存貸利率完全放開的的經營環境。根據西方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存貸利差的放開必然會導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不穩定性也將隨之增大。在此基礎上,合理預測存貸利差變動對城市商業銀行凈利潤的影響,以提前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來防范利率風險,保持銀行持續的盈利能力顯得十分重要。下面,仍以北京銀行為例,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這一商業銀行普遍使用的利率風險計量模型來測算市場利率變化對凈利息收入的影響。
從表1分析表明,北京銀行負債結構失衡較為明顯,資產負債在總量結構上沒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金融資產總額超過金融負債總額389.76億。具體來說,若存貸利率變動,則:
從上表可以看出,北京銀行2010年末利率敏感性資產大于利率敏感性負債總額,敏感性系數大于1,缺口為正數,如果利率上升凈利息將上升,利率下降凈利息收入將下降。
三、城市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主要舉措
1.大力發展新興業務,積極推進經營收益的多元化。在息差收窄擠壓銀行生存空間的不利形勢下,城市商業銀行在做好傳統業務的同時,必須切實改變主要依靠資金為盈利手段的局面,轉變經營觀念,加快發展中間業務等一批新興業務,把中間業務視為資產、負債并重的第三大支柱業務,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進一步優化收入結構,減少盈利對利息收入的依賴。順應銀行綜合化經營的發展趨勢,投入充分資源,加快中間業務創新步伐,穩步推進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2.明確新增貸款投向,努力提升信貸資源回報率。隨著金融市場的完善和投資渠道的增多,大企業對銀行的依附性將進一步降低,大企業的融資渠道將變得非常寬泛。尤其是優質大型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需求將逐步降低,以貸款價格競爭大型客戶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而城市商業銀行由于受到自身實力限制,無論是在貸款規模還是貸款價格方面都很難與國內外大型商業銀行競爭。因此,城市商業銀行必須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加快客戶結構調整,減少對傳統大客戶的過度依賴,把新增貸款主要投向戰略目標客戶,充分把握對中小客戶議價能力強的優勢,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努力提升貸款資源的集約化水平。 3.強化利率風險控制,建立完善的利率風險管理機制。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利率管制狀態,銀行等金融行業普遍缺乏管理利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在倡導樹立重視利率風險管理理念,塑造管理風險的企業文化,增強全員防范利率風險意識的同時,城市商業銀行必須盡快建立有效的利率風險管控機制,根據巴塞爾協議中關于銀行穩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則,合理劃分利率風險管理職責,把利率風險管理工作具體到部門和人員,保證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環節上分工明確。通過資產負債管理和套期保值等方法加強對利率風險管理,防止銀行利潤因自身的資產和負債在種類、數量等方面的不匹配而導致的利率風險敞口而蒙受損失。
4.不斷優化負債結構,進一步降低營業成本。在拓展新的盈利渠道、擴大收入的同時,必須加快調整資金來源結構,盡最大限度控制營業成本。目前,城市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存款,成本相對較高。因此,為合理降低資金成本,可通過對負債的主動管理改善資金來源渠道。加強與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信用社、農發行、保險公司等同業合作,廣泛開展在資金結算、現金代理、代收代付、資金存放等業務。同時積極開辟、拓展與創投、風投、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新興合作,促使同業存款不斷增長。通過發行CDS、金融債券、回購協議等債務工具,主動從金融市場借入資金,形成具有可自主控制的、成本較低的資金來源,以減輕對企業存款、儲蓄存款的依賴,降低內部營業成本,緩解息差收窄可能造成銀行利潤縮水的局面。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劉煜輝,張櫸成.從包商銀行的盈利模式看城商行的生存狀態[J].銀行家,2010(8).
[2]胡蕓,劉明彥.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趨勢及影響[J].銀行家,2011(5).
[3]劉煜輝,張櫸成.2010年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J].銀行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