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去世,讓IT業界乃至全世界的蘋果迷扼腕嘆息甚至悲痛不已。喬布斯的職業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不僅僅在父親的車庫里創建了蘋果公司,是它的締造人。為了從百事可樂挖來約翰·斯庫利(John Sculley),喬布斯說出了也許是他一生中最具說服力的話,“你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改變整個世界?”但是,當斯庫利就任蘋果CEO幾年之后,喬布斯卻被他一手創建的公司驅逐。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蘋果陷入了困境,曾經主導過驅逐喬布斯好戲的斯庫利最終也被驅逐。蘋果的產品線缺乏吸引力,更為糟糕的是,該公司一直引以為豪的操作系統也喪失了優勢。與此同時,喬布斯創建了一家新公司NeXT計算機,主要開發工作站。有“互聯網之父”美譽的蒂姆伯納斯·李(TimBerners—Lee)最初就是在一臺NeXTT作站上創建了最早的網站。1996年,蘋果宣布收購NeXT,標志著喬布斯的回歸。
從此以后喬布斯披荊斬棘,帶領蘋果走出困境。在熱愛藝術的喬布斯的帶領下,蘋果的數碼產品不僅僅是工作娛樂的工具,還代表著時尚的潮流,于是世上又有了新一代的追星一族——果迷。
跟比爾蓋茨相比,喬布斯不僅職業生涯富有傳奇色彩,他的成長經歷和個人生活也是一個曲折的江湖傳說。
喬布斯的生父簡達利出生于敘利亞,后來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與喬布斯生母辛普森相識并戀愛。喬布斯出生時,辛普森為未婚媽媽。后來辛普森決定讓別人來收養喬布斯。她最終為喬布斯選定的養父和養母為保羅·喬布斯(Paul Jobs)和克拉拉·喬布斯(Clara Jobs)夫婦。
2005年,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在這次演講中,喬布斯談到了當時辛普森不太愿意在收養協議上簽字,原因是辛普森更傾向于為喬布斯找到具有大學教育背景的養父母,且希望喬布斯將來也能夠上大學。而喬布斯的養父和養母答應將來一定要喬布斯上大學,辛普森才決定讓這對夫婦收養。再后來,簡達利與辛普森組成家庭,并育有一女,名為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莫娜目前身份為作家。后來簡達利與辛普森因感情不和而離婚。
簡達利與辛普森離婚后再婚,目前與第二次婚姻所生子女生活在一起。簡達利當前居住在美國內華達州里諾(Reno)市,并在那兒經營一家賭場。
喬布斯后來與生母和妹妹莫娜都見過面,互相往來,但是卻拒絕與生父簡達利見面。生父曾數次給他發郵件,據喬布斯的家人說,喬布斯從來沒有回復過這些郵件。
據稱簡達利直到2005年才在偶然一次機會中得知喬布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開始跟他用郵件聯絡。而據熟悉這家人的人士透露,簡達利甚至對他看著出生的親生女兒莫娜也并未盡過做父親的責任。
莫娜1993年發表的一篇小說名為《消失的父親》。簡達利認為,該小說中所描寫的這位父親應該是以自己為原型。
如果說他未能對喬布斯盡過人父的責任,其原因是他對女友懷孕及將孩子送人收養并不知情,因為當時喬布斯生母的父親堅決反對他們結合,而五十年代的社會環境,未婚先孕對于女性來說在名譽上會帶來致命的打擊,遭受社會的歧視,那么他對婚生女兒莫娜不管不問,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這或許是喬布斯拒絕跟生父見面的理由。也難怪美國報紙關于喬布斯生父的原版報道后面,很多美國網友稱其生父為“精子的捐獻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一次電視訪談中,當主持人稱保羅·喬布斯(Paul Jobs)和克拉拉·喬布斯(Clara Jobs)夫婦為喬布斯的養父母時,喬布斯糾正說,他們是他的父母。
在那篇敘述喬布斯身世的新聞下面有二十多條美國網友的評論,只有一條評論接近于國人的道德觀。該網友說“不管怎樣,兒子就是兒子。(A son is a son,regardless,)”
其他的評論,大多數對喬布斯表示了理解,有些讀者自己本身是被收養的孩子,有人表示自己的生活中已經有了父母和妻子的父母,不想再把第三方扯進自己的生活;有的已經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在哪里,自己只是還沒做好相認的準備;有的讀者干脆就像我在上面所說的,稱其生父僅僅是個沒有承擔任何撫養責任的“精子的捐獻者”,言下之意他不配也沒有資格做喬布斯的父親。
有人干脆說,見與不見,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這不由讓我想起一個女友老公的經歷。女友的老公是個土生加拿大人,父母離婚,他跟著父親住。在卡爾加里的冬天,有一個晚上他在同學家討論功課,錯過最后一班公交車,最后叫了出租回到家里,比父親規定的回家時間晚了一些(加拿大的某些城市出租車不是出門就能叫到的,要打電話招車),他回到家已經躺下,被父親從熱被窩里拖出來披件棉衣扔出門外。他縮在一角好容易等到天亮,找公用電話打給遠在安大略的母親,問可不可以到母親那里。
母親和繼父用熱情的雙臂歡迎了他。他長大成人后一直拒絕跟生父見面,即使生父過世也未原諒對方。但是他對繼父一直非常好,當他親父一般。似乎周圍也沒有人“以血濃于水”,“你要原諒”等這些理由來勸他,家人們都尊重他的個人選擇。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基督教提倡原諒與寬恕,而在基督教是主流宗教的西方社會,周圍的人也會以此為理由來勸他。
誰知道事情完全相反。
另外我也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上來敘述,說當年迫于經濟壓力,父母把最小的妹妹送人,現在父親生了重病,可能時日無多,于是這位大姐找到被養父母視如掌上明珠長大的妹妹,要她回去認父。而妹妹跟她交流沒問題,一直對認父一事非常抵觸,采取拖延戰術,最后干脆掐斷了姐妹之間的聯系。
當時論壇里的圍觀群眾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父親不管怎么說給了這個小女兒生命,血濃于水,怎么都該認,否則以后良心會不安;而一派則認為,這么多年這個生身家庭都沒盡過什么養育責任,沒有任何理由要求人家相認。
還有一次是一個女人抱怨自己的嫂子不肯原諒自己的父親(嫂子的公公),因為在一次翁媳沖突中公公做得比較過分辱罵了嫂子。這個小姑子怨恨地問,就算是父親做錯了,一個人臨死前的愿望你都不能滿足嗎?
我覺得這一點上西方人比國人開明。國人好像認為只要是親人,只要是年長的,無論做得怎么過分,因為有血緣,因為你是親屬,女人就該遷就男人,子女就欠了老人的,無論如何對方做了什么樣的錯事,受害人都要選擇原諒,否則承擔道德責任的將是那個被害者。
這實在是一種比較邪門的是非觀和道德觀。我也許只能這樣解釋這種現象——西方人《圣經》里的寬恕和原諒是上帝對凡人的,也是凡人自己對自己的個人要求,而我們中國人的道德標準,往往是要求別人的,自己可以例外與豁免,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是西方人尊重個體感受,強調個人選擇,而中國人傾向于寬以待己,嚴于律人。
話題回到喬布斯。他為什么不肯跟生父見面,他也許會在自傳里有所自白,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但是血緣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父親對子女家庭的不負責任,是不是也遺傳給了他?喬布斯在年輕的時候曾與前女友布瑞南生下女兒麗莎,他一度在法庭上說“自己沒有生育能力”來逃避撫養責任,不肯承認這個女兒,布瑞南曾短暫靠救濟金扶養女兒。好在之后喬布斯在麗莎兩歲的時候還是承認了自己與麗莎的父女關系,并一直承擔著父親的責任,不僅僅是金錢上的,還有精神上的關注。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他跟生父之間的遺憾,并沒有延續到他跟女兒身上。
讓我們祝愿喬布斯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