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引導】
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更為紛繁復雜的社會,新的事情總是層出不窮。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每天都在向我們傳遞著各種各樣的資訊。經濟的空前發展,科技的快速進步,使得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大量的信息。
消息,便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最好的載體。
消息就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準確及時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消息的寫作,與其他新聞體裁有區別,又有相通之處。要寫好消息,有三個字最重要,即“新”“實”“短”。“新”,一方面指的是它的時效性,是要最新發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指事件的價值和意義。“實”就是用事實說話。“短”,不光是文字少,還要短而精,簡潔而明快。
【寫作引路】
一、提煉主題,以小見大
對于學生而言,學校生活是最熟悉的,學校每天都在發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哪些事情有報道的價值,哪些沒有,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判斷。
作為學生,接觸的多是日常小事,對于學校的重大事件并不知情,所以要善于從小角度去發現有價值的主題,這樣才能見別人之所未見。這樣借助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小事”,以一當十,就把大而復雜的主題表現得更豐滿,更深刻了。
二、熟悉結構,把握特點
消息的結構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構成。標題、導語和主體是最基本的要素。消息對標題和導語有較嚴格的要求,這里略作說明。
1.標題:消息的標題分為引題、主題、副題三個部分,其中主題是不可缺少的。標題是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要求直截了當,精辟簡練,開門見山。而同為新聞體裁的通訊,其標題則可以迂回,可以含蓄。例如同是報道“超導向低溫告別”的新聞,消息的標題為“我國研制成新材料超導體”,而通訊的標題則為“好樣的,中國人!”可見,消息的標題要求的是一目了然。
2.導語:導語要能寫出整條消息的主要內容,但又不能空洞、抽象,要突出主要事件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導語一般要回答三個問題: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事?導語的文字要精練、樸素、流暢,句子不宜太復雜。語言力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范文示例】
誦精美詩文育文明少年
平谷校園國學經典誦讀蔚然成風
□楊紅珊李鳳萬
冬日的清晨,明媚的陽光照進教室,平谷六小五年級3班教室里傳來瑯瑯的誦讀聲。近年來,該校實施“兒童經典誦讀工程”,以“誦精美詩文,育文明少年”為活動宗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課堂相結合,增強了學生文化底蘊,提高了學生道德修養。
平谷六小是北京市平谷區“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工程”中的一個代表。近年,平谷教委在全區小學生中開展“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工程”,并把誦讀工作納入年度評價之中,提出要實現“三個參與”,即“讓全體干部教師參與進來、讓全體師生參與進來、讓全體家長參與進來”。每年都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展示活動。2006年,該區被市教委確定為推進谷建芬譜寫的古詩詞歌曲20首進校園活動試點區之一,從而更加促進了全區中小學學生學習、誦讀古詩文的積極性。如今,全區80%的教師會唱20首古詩詞歌曲。
校園文化建設是推廣古詩文的理想場所。平谷各中小學,采取多種形式讓校園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經過四年的誦讀實踐,平谷區教委總結出不少經驗。據統計,全區能背誦200~300首古詩文的學生到去年底已達600人。
經典誦讀活動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及創造能力。由于會背大量的古詩文,許多學生說話時,古詩文脫口而出,在作文中也能引經據典,靈活運用,有的甚至能模仿古詩詞的格律進行詩詞創作及新童謠的創作,真正應了俗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經典誦讀活動還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讓學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文明禮儀、行為習慣也得到了改變,思想道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經典誦讀活動得到了家長的普遍贊譽。各學校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古詩文誦讀推廣到學生家庭,從而提高了家長的文化修養,融通了家長與學生感情,得到社會上的普遍好評。
(選自《京郊日報》2008年2月21日,有刪節)
點評
這則消息的標題使用了“引題+主題”的方式,引題“誦精美詩文,育文明少年”點明這一活動的意義,主題“平谷校園國學經典誦讀蔚然成風”則是對整個消息事件的形象概括。
作者從平谷六小五年級3班的一次普通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入手,宣傳該校實施“兒童經典誦讀工程”做法,通過這一消息讓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這顯然是一種以小見大的寫法。作者把這一事件輻射開來,揭示了這一活動的深層意義。
主體部分交代了這一事件的背景和具體做法及活動的積極影響。主題鮮明,中心突出。
【案例分析】
閱讀下面一則消息的導語,指出導語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消息導語的寫法要求作適當修改。
日新網11月20日訊 (通訊員張煌 記者周群)為普及低碳知識、提高廣大學生低碳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以上海世博會為契機,在全省形成共同關注世博、了解世博、參與世博的良好氛圍。11月20日,我校世紀英才二期全體學員以及校學生會主要學生干部約百人赴南昌國際展覽中心參觀展覽中心舉辦的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世紀英才學校副校長、校團委書記、學工處副處長陳青平一同前往參觀。
問題分析:這則消息的導語,語言不簡潔,句子太長,過于拖沓,背景龐雜,在結構上違反“金字塔原則”。
修改方法:把第一個句子移走,放在導語的后面,作為消息的背景部分自成一段。把長句改成短句,刪掉重復多余的詞句,使語言更簡明。
修改示例:
日新網11月20日訊 (通訊員張煌 記者周群)11月20日,我校世紀英才學校師生等近百人赴南昌國際展覽中心,參觀在此舉辦的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校團委書記、世紀英才學校副校長陳青平一同前往參觀。
參觀活動組織方表示,本次活動的目的是普及低碳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培養我校學子低碳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以低碳大會舉行“世博會江西論壇”為契機,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共同關注世博、了解世博、支持世博、參與世博的良好氛圍。
【佳作欣賞】
城關初中小記者上街 宣傳稅務知識
4月15日,在稅務局工作人員帶領下,城關初中十位小記者以“小小稅務宣傳員”的身份,上街向市民義務派發“稅務知識調查問卷”,宣傳稅收知識,了解市民對稅收的看法。
在派發資料的過程當中,大多數市民均以“沒時間”“不需要”為理由進行回避,這充分表現了市民對稅收的忽視與誤解。有一位市民甚至表達了對學生上街宣傳稅收的不解,認為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稅收是稅務局的事,學生們不應該參與。
有一位叔叔對小記者說:“你們這些小孩子懂什么,你懂什么是稅收嗎?還跑到這里來做什么宣傳!”小記者黃曉薇欣然應答:“正是因為不懂,我們才來到這里做宣傳呀!這次活動就是為了讓我們,讓更多的市民了解稅收、明白稅收。如果不懂還不學,那將來我們國家經濟該怎樣發展?您說呢?”叔叔雖然仍是搖頭擺手,卻已無言以對。
納稅人繳納稅款,既是為國家作貢獻,同時也享受著稅收帶來的安寧、幸福和快樂。當您發現一磚一瓦、一景一物都有您出的一份力時,您難道不感到光榮嗎?
點評
這則消息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報道了一個短小的新聞事件,標題“城關初中小記者上街宣傳稅務知識”高度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內容,直截了當,精辟簡練。導語采用了概括式的寫法,語句流暢精練。主體部分除了敘述事件過程,還直接引用了人物的語言來說明稅收的影響和作用,既保證了新聞的真實客觀性,同時又兼顧了新聞的可讀性,新穎生動。
好的消息應該在注重真實性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強可讀性,這篇消息整體來說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如果說還有什么不足的話,那就是題目還有些生硬。如果改成“小記者上街宣講稅務 市民納稅意識待提高”,這樣的題目就有了對比的效果,可讀性就更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