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周刊》創刊于1998年,作為信息時代的商業周刊,完整見證和記錄了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歷程,不斷提出互聯網產業的新概念、新思想,呈現表征出中國互聯網存在的意義,這五百期周刊,好比五百里碑石、五百座燈塔、五百把火炬,指引一撥又一撥新人,不斷地奔向新大陸、新商業、新文明。
國道的里程碑石,每一公里設一塊,用以計算里程和標志地點位置。《互聯網周刊》就是中國互聯網的國道碑石,五百期周刊,就是五百公里碑石。
關于里程碑,散文家殷謙在《青春無悔》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特別符合我們此時此刻的心境:“為什么留給我們那么多美好的‘過去’,在孤獨寂寞中才倍感回憶的珍貴。我們不愿消沉,在人類歷史的交響曲中,我們渴望做一個合格的鼓手,以青春做一個神采飛揚的亮相,那些在生活中隨時出現的阻礙我們的東西,使我們習慣于尋求振奮;在感到疲勞時,我們也不妨做一次小憩,整理行囊,洗濯灰塵,修飾面容,以對過去的回憶,立塊里程碑,然后繼續前進。”
《互聯網周刊》創刊于1998年,作為信息時代的商業周刊,完整見證和記錄了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歷程,不斷提出互聯網產業的新概念、新思想,呈現表征出中國互聯網存在的意義,這五百期周刊,好比五百里碑石、五百座燈塔、五百把火炬,指引一撥又一撥新人,不斷地奔向新大陸、新商業、新文明。
信息時代的生存問題
周刊的創始人是高在朗和沈維,1998年出版第一期時,寄居在北京海淀法華寺南邊的一座辦公樓最頂層上。這里不久前曾是一片菜地。我很熟悉這里,因為這是我小學每天放學必經的菜地。記得有一次餓得實在難受,地里只有大蒜,就一下吃了許多,沒想到肚子痛得站不起來。那個年代的生存問題,就是吃飽肚子。周刊搬來時,菜地沒有了,中國人的生存問題,正開始升級為數字化生存問題。
創刊前夕,我剛出版《21世紀網絡生存術》,深深沉迷于數字化生存。高在朗和沈維找到我時,大家所見略同,一拍即合。那時外邊沒有多少人看好互聯網,更不用說看好《互聯網周刊》,但我們非常有幸領先半步,抓住了中國互聯網大潮,與發令槍響同步起跑。
1、從數字化生存高度揭示信息時代的意義
互聯網初起,人們整天想的是,靠互聯網,能活下來嗎?1999年初,尼葛洛龐帝訪華,數字革命報告會掀起了中國數字化生存的風暴。
1999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轟動一時,周刊描繪說:“12名選手被封閉進一間幾乎空空如也的房間72小時,只通過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和外界聯系。”可以說,生存問題,是互聯網進入中國后,人們被撥動的第一根心弦。
周刊頭兩年,報道的事件和人物主要集中于:門戶大戰、Sohu、張朝陽、瀛海威、張樹新、iMac、史蒂夫·喬布斯、Windows 98、新浪網成立、電子商務、8848網站、阿里巴巴網站、納斯達克、中華網、電信重組、資費下調、國產手機、聯想、倪光南。
這些人與事,其它媒體也在報道,而創刊時期的《互聯網周刊》與眾不同在于,牢牢抓住了TO BE OR NOT TO BE這個元問題,在舊時代與新時代的對比中,把這些人與事背后的意義充分揭示了出來,從而為引領產業指明了方向。
周刊《瀛海威嘩變驚天下》就是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報道,此文一出,周刊發行量上了一個大的臺階。一時之間,中關村街頭,“洛陽紙貴”。北京大學的學生反映,去報亭稍晚,就再也買不到周刊。他們像讀《新青年》那樣,如饑似渴閱讀每期雜志。十年以后,還不斷有人跟我說,他就是當年讀著《互聯網周刊》,走上了互聯網道路。
那時的《互聯網周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從上到下,人們都洋溢著一種狂熱投入的激情。“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Internet就一定會實現”的大型標語牌縱貫中關村大街的一整座大樓,震撼著中關村,感染著整個產業,至今仍有人提起當年激蕩的感覺。
周刊的獨特氣質來自何處?可能會有不同解讀,就我來看,我認為媒體的使命在于創造意義。在這方面,比較認同媒體思想泰斗斯圖爾特·霍爾的理念。霍爾反對照相式地反映“物、人、事及經驗的世界”,也反對只表達“概念的世界,即盤繞于我們頭腦的思想概念”,而傾向意指(signifying),即創造意義。媒體必須在綜合客觀反映和主觀表達的基礎上,通過表征(representation)創造出意義來。可以說,周刊五百期19600篇文章,涉及物、人、事不可謂不雜,但它們又都形成了統一的意義表征,形散而神不散。它們一以貫之的,正是對“信息時代”這四個字的詮釋。
周刊創刊來,共有1599篇文章以“時代”為主題。僅是直接以意義為主題的文章就達547篇。周刊通過互聯網日常生產與生活創造著“信息時代”的意義,由此獲得精氣神,形成了周刊的靈魂。有的媒體模仿周刊但辦得不像或走樣,就在于它們往往只是形式上說互聯網的物、人、事,但沒有互聯網的魂。一遇互聯網風吹草動,就“魂飛魄散”,尋奶認娘去了。
我舉一件非常反映周刊個性的事。
2000年納斯達克崩盤之時,全國媒體包括IT媒體無不失色。互聯網從被捧到天上,一夜之間打入地下,媒體清一色與之劃清界限,對互聯網發展前途喪失信心,似乎覺得互聯網永無翻身之日。周刊雖然也倍受沖擊,卻在重壓之下,做了一件逆勢而動、反映英雄本色的事情。
2000年5月16日,由互聯網周刊資助的互聯網研究與發展中心(CII),在國家統計局有關部門幫助下,發布了我國第一個電子商務指標體系及其測算指數。兩個月后,根據這一測算結果,宣布了重要結論:“按現行資費政策,中國電子商務距贏利至少還有4年零2個月。這是根據CII中國電子商務指數得出的結論。”當時正值互聯網天崩地裂于前,而周刊不為所動,冷靜、精準地判明了形勢和真相,見識明顯高出一籌。
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果然在2004年開始贏利,歷史證明了周刊的膽識與見識!《互聯網周刊》成為2000年世界范圍內唯一沒有對互聯網左右搖擺的媒體。
這暗合了讀者的需要,產業的需要。讀者與產業在互聯網天旋地轉的變動中,迫切需要發現真正意義所在,以解安身立命之急。我們始終領先半步,因此發現一直始于《互聯網周刊》。周刊靠堅守互聯網的意義,成為人們精神上的定海神針。
2、從生產力高度揭示技術的意義
《互聯網周刊》對于信息時代大趨勢的準確把握,有賴于它對信息技術發展的敏感。作為專業媒體,周刊始終把對新技術的把握作為基礎,以技術為主題的文章達到3875篇,這已成為它專業性的保障。
在五百期的周刊中,總是領先把握行業重大技術趨勢,例如在中國首先介紹Web2.0的趨勢,深入分析P2P的走勢,引領移動互聯網的戰略判斷。
周刊歷史上受歡迎程度排在第一名的文章,是2005年10月發表的提姆·奧萊理的《什么是Web2.0》。它是中國第一篇關于Web2.0的介紹。是在O'Reilly媒體公司總裁兼CEO提姆·奧萊理首次在世界上提出Web2.0這個概念僅一個月后,第一時間引進國內的。周刊圍繞Web 2.0一共刊發了 112篇文章。其中,較受歡迎的文章包括《Web2.0國外模式借鑒》、《Web2.0時代的網絡加速》、《Web2.0的悲喜劇》等。近年,與Web相對的P2P ,正成為新的發展趨勢,這一主題有62篇文章加以介紹。周刊在技術發展一些關鍵走向問題上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和見解。多次與美國主流技術媒體的的結論相反,但隨后事實證明,周刊的判斷總是更加符合實際。不象美國《商業周刊》等媒體在IT問題上立場來回跳躍。
近年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非常活躍,周刊刊載3G主題的文章達到350篇,手機方面的方章高達960篇,得到主流運營商的高度重視。作為未來趨勢的云計算,也得到周刊高度重視,共發表223篇文章。周刊拿出很大篇幅推出多期封面故事加以重點報道。
周刊在技術報道方面的獨特品質,在于以更廣闊的視野,揭示出技術背后的生產力意義。周刊技術報道擺脫了就技術談技術的工程師味,擺脫了單純技術觀點的狹窄。這成為它鮮明的特色。
領先洞察技術發展趨勢,注重深度分析,成為《互聯網周刊》準確把握行業趨勢的基礎和優勢。
面向發展問題的商業周刊
以2000年的納斯達克崩盤為分水嶺,伴隨互聯網商業的發展,《互聯網周刊》經過上下求索,在高在朗領導下,確認了商業周刊的定位,并把它表述為“信息時代的商業周刊”。作為商業周刊,發展問題成為它的關注核心。周刊可以自豪地說,它在互聯網每個歷史關頭,都鶴立雞群地發揮了引領產業的突出作用。
在周刊五百期中,商業主題的文章在17000篇以上,其中直接以商業為主題的1513篇,直接以商務為主題的1840篇。涉及企業主題的4265篇,涉及產業主題的1855篇,涉及市場的4443篇,涉及用戶(含客戶、消費者)的4370篇。可以說,周刊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信息時代的商業上。
1、《互聯網周刊》是出類拔萃的產業洞察者
1)關注行業重大走勢,獨贏產業走向重大判斷
2000年后,國內外專家和媒體的主流判斷是,互聯網將向理性化方向發展。《互聯網周刊》的判斷卻不同。它獨出心裁地提出體驗經濟的重大判斷,為后來數年短信、網絡游戲、音樂、彩信、娛樂等感性產業的發展所證實。周刊再次顯示出卓爾不群的個性和獨特價值。
人們在納斯達克崩盤后,心有余悸之下,把非理性當作出“問題”的根源,匆匆忙忙轉向另一個極端,除了理性,別的一概不談。實踐中,中華網將陳天橋的游戲一腳踢出,完全不看好這種感性的業務,典型代表了當時產業的普遍潮流,一時竟勢不可擋。強調理性并沒有錯,錯在排斥了感性發展的方向,就看錯了產業走勢。
《互聯網周刊》的優秀之處和與眾不同之處,在最難的走向判斷時刻,再次顯示威力。它向產業發出了完全相反的信號。2001年3月,《互聯網周刊》從最初的沖擊中站穩腳跟,發出了第一個“反擊”信號。
《體驗經濟:滅了經濟人理性》一文指出:“胡泳關于信息經濟是體驗經濟,價值不在產品和服務,而在‘體驗’的說法,我深以為然。這是DotCom忙活完這陣,緩過氣,轉入主動進攻后,需要認真考慮的第一個戰略制高點。”文章在分析了體驗經濟的意義后,明確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與電腦網絡相關的體驗產業——游戲業,在體驗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此后,周刊為了突出這一重大主題,一連刊發十余篇有關體驗經濟的重量級文章,并最終匯集成2004年出版《體驗經濟——來自變革前沿的報告》一書,顯示了對產業大勢的出眾把握能力。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媒體界在長達兩年時間內,對體驗經濟竟毫無反應。直到2004年后,互聯網上游戲、QQ都火爆起來,才恍然大悟,發現看錯互聯網產業發展方向,紛紛跟進這一主題。而中華網錯失通過發展游戲產生國家首富的機會,退出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梯隊。
體驗經濟現在已經不僅成為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潮流,而且成為各行各業產業發展的潮流。至今為止,周刊發表的體驗主題的文章已達到383篇,成為體驗業發展最權威的聲音和當之無愧的潮流引領者。周刊對產業大勢方向的把握和影響力,得到讀者一致肯定。
《互聯網周刊》把握行業發展,具有群體優勢。周刊近年記者中排名第一(總排名第8)的文章,正是產業主題的文章,它是2008年4月劉琦琳的《智能電網的現實演義》,受到產業讀者的青睞。這樣的文章還有仲大軍《聯想集團的困局》(排名第61),曾在業內產生重大影響。在周刊的TOP300文章中,值得注意的是,周刊的行業調查,成為深受歡迎的內容。如《2008-2012年中國搜索引擎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2006電子支付產業調查報告》、《中國50家城市商業銀行信息化調查及排行》、《全國性商業銀行網上銀行服務力排行榜》。我們體會,讀者在行業報道方面,需要的是站得高、看得遠,又言之有據的東西。
最近兩年,《互聯網周刊》集中版面和力量,推出了一系列重磅封面故事,主題涵蓋移動互聯網、云計算、視頻、SNS、網絡廣告、電子商務等各個方面,使周刊的產業影響力上了一個大的臺階,對產業產生了顯著影響。有的行業主導企業發現好的專題后,甚至將市面的周刊全部收集起來,并不斷要求加印,發給下屬企業學習。執行總裁季泓宇主導的一系列移動互聯網專題封面故事,引起中移動的高度關注。從王建宙到中移動有關部門,紛紛主動約談,共同探討互聯網在移動時代的作用和方向。中移動邀請周刊主要作者講解移動互聯網,達21次之多,遍及各級領導、各個部門、各省市。這種影響正漫延到整個電信業。
2)超前、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走勢
《互聯網周刊》作為中國互聯網領域最權威的主流媒體,全面跟蹤互聯網各個領域的進展和動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工作。
周刊關注的互聯網產業重點依次分布如下:電子商務領域刊發1774篇,媒體領域刊發1029篇,移動互聯網領域刊發1022篇,廣告領域刊發711篇,游戲領域刊發694篇,搜索領域刊發522篇,視頻領域刊發375篇,娛樂領域刊發328篇,音樂領域刊發252篇。
周刊的特長顯示在對產業發展的遠見上。在搜索引擎、SNS等方面,都表現出精準預見力,為事實發展所印證。
3)務實聚焦CEO關心的新商務問題
在商務內容方面,周刊定位偏重CEO人群關注的以下問題:
一是服務與管理問題。其中服務主題,刊發2831篇文章,如《用理性思維做感性服務》、《全心全e為人民服務》;管理主題刊發1823篇文章。如《如何做好企業內部物流管理》、《喜達屋酒店集團(Starwood)的網站體驗管理》等,較受讀者歡迎。
二是戰略性問題。其中戰略主題刊發878篇,如《企業戰略是什么?》、《<眾包>與長尾戰略2.0版》。競爭主題刊發1229篇,合作主題刊發929篇,如《從價值鏈到價值網絡》、《奶業競爭決戰供應鏈》、《京津經濟圈:產業聯動釋放競爭力》等文章較有影響。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之后周刊做的一系列競爭力排行榜,如“中國在線旅游網站競爭力排行榜TOP15”、“視頻網站競爭力排行榜TOP15——競合新局”、“旅游網站競爭力排行榜TOP15——開拓空間”成為受讀者歡迎的內容,排名進入前三百名。這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創新主題刊發862篇,如高邦仁《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徐蔓《服務業的創新》、呂文龍《騰訊:我愛模仿,也愛創新》。安全主題刊發764篇。
三是市場經營問題。其中上市主題刊發630篇;銷售主題刊發610篇,營銷主題刊發455篇;機會主題刊發562篇,方向主題刊發472篇,開放主題刊發474篇。周刊歷史上受歡迎程度排在第二名的文章是艾瑞咨詢創始人楊偉慶的《網絡營銷新趨勢》,分別抓住新商業領域、新商業模式的焦點問題,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閱讀興趣。有17篇以營銷為題的文章,進入到周刊文章排名的前列。
四是社會責任問題。其中責任主題刊發134篇,規則主題刊發219篇。周刊十分重視互聯網誠信建設,也發表了不少文章。如別坤《Facebook:在精準與責任之間》、《新商業文明中的社會企業》。阿拉木斯《如何建設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排名第13)影響深遠。
周刊的特色在于,把信息化作為戰略本身,滲透在企業戰略、經營、管理和責任的各個方面,推動建設信息化企業,周刊直接刊發了信息化主題的文章1270篇。周刊注重推動企業與產業網絡的融合,推動商業生態系統和責任系統建設。
2、中國新商業模式的領潮者
前衛,領潮商業模式,思想極富原創性,是《互聯網周刊》對產業影響最大的方面之一。周刊發表的商業模式主題的文章有1197篇,一直站在產業的最前沿,一直是國內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最有影響力的倡導者,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首倡者,致全力于為產業發展重建商業微觀基礎。
僅以優秀記者劉佳為例,她一人關于商業模式寫出的文章,就有2008年的《視頻網站盈利拐點》、《網絡社區的游戲進化》,2009年的《微博來了》、《騰訊突入SNS》、《視頻網站突圍》、《亞馬遜:從賣書到賣“云”》、《SNS的出口》、《網絡招聘:走在十字路口》,2010年的《卓越亞馬遜:打造下一代電子商務》等,進入排名前百名之列,深受讀者歡迎。
周刊不同其它媒體之處,在于有深度研發的力量,解析商業模式的思想深度具有明顯優勢,從早期的《新商務模型》,到《流動的世界》、《體驗經濟》、《長尾戰略》,到最新的《免費經濟》和《眾包時代》,前后十年,出版了一系列的新商業模式經典專著,已成周刊閃光之點。這種經典作者群現象,在國際上僅有《連線》雜志作者群可有一比。
僅舉幾個周刊引領互聯網商業模式潮流的突出例子。
免費模式,如今已成為中國互聯網在國際上有特色、國內上市公司的普遍模式。在引進安德森《免費》一書時,我們首先向社會進行了推薦,并寫書序,加以導讀。周刊圍繞免費模式,先后發表289篇文章。優秀記者劉琦琳的《免費經濟:中國新經濟的未來》經商務印書館出版后,更把免費模式推進到中國化階段,成為當前深受歡迎的新經濟代表作之一,受到中央電視臺讀書節目鄭重推薦。
長尾理論,是美國近年少有的具有深刻內涵的新商業模式。國內對長尾理論的第一個介紹,就是周刊2006年5月的《從藍海戰略到長尾理論》(總排名第7名)。《長尾理論》2009年由中信出版時,我們對其進行了逐步導讀并做序。周刊圍繞長尾模式,先后發表47篇文章。特別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長尾戰略》,將長尾理論中國化,贏得當年中信暢銷書獎。是周刊引領中國長尾戰略潮流做出的突出貢獻。
平臺模式,是互聯網進入服務升級階段后,具有關鍵戰略意義的商業模式。周刊圍繞平臺主題,發表了1071篇文章。有效地指導了產業發展。排名靠前的文章包括劉琦琳《區域云計算平臺:云計算的落腳點》、侯大銀《7天酒店覬覦平臺化》。周刊還圍繞SNS平臺發表168篇文章,周刊排名第三名的黃紹麟的《SNS營利模式初探》,引起廣泛反響。周刊為《Facebook效應》所寫書序,指出國內對SNS的誤導,引起輿論強烈反響,許多報刊紛紛進行了跟蹤訪談,并發表了一系列衍生文章。此外,周刊所推薦的《未來是濕的》、《濕營銷》等一系列經典著作,均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國內商業界風靡一時的暢銷書。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出版的互聯網方面的一流商業模式暢銷書,背后幾乎都有《互聯網周刊》的影子,周刊的社會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周刊傳播的商業思想,正在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3、產業政策與產業規則的積極參與者
互聯網發展中與傳統產業、傳統既得利益發生沖突,是產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互聯網周刊》一向立場鮮明,堅決維護互聯網消費者與企業基本權益,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影響產業政策,在互聯網界樹立了權威、公正的形象。
2008年7月北京“網店新規”出臺,引起電子商務特別是網商的生存危機,關鍵時刻,《互聯網周刊》挺身而出,旗幟鮮明地反對“網店新規”。侯大銀的一系列戰斗檄文,如《網店新規的民生“包袱”》,《C的彷徨》,《區別對待B與C》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周刊內部出現了罕見的各報記者紛紛采訪周刊記者的現象。周刊連續組織報道,先后以評論員文章等形式,陸續推出《倉廩實則知禮節》、《以C為本促發展》、《區別對待B與C-網店新規之法理精神》、《倉廩實,再新規》、《網店新規于情于理不合》等有較大影響的文章。“網店新規”政策最終流產,周刊的堅決抵制,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久,以限制網上圖書打折為主要內容的“圖書新規”出臺,周刊在第一時間給予痛斥,表達了堅決反對的態度。“圖書新規”成命最終被收回,“圖書新規”徹底被有關部門否定。互聯網基本權益得到正當維護。
周刊點名批評過七部委出臺的《關于開展電子游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0〕44號],尖銳指出它“是21世紀最令人費解的事情。在體驗經濟來臨時,中國如何跟上時代,看來真是一個問題。”在潮流面前,國家擇善而從,最終調整了游戲產業政策。政策的明智調整,使網絡游戲的市場占有率,從韓國占70%,中國占30%,一舉轉變為中國占70%,韓國占30%,從根本上扭轉了產業格局。周刊不唯上,只唯實的錚錚骨氣,得到社會充分肯定。
周刊十分重視社會責任,在執行總裁季泓宇策劃下,多次推出重磅的企業社會責任專題。以責任為主題的文章開始占有越來越大比重。同時,我們也意識到我們自己肩負的責任。
高在朗在《網絡青春 媒體責任》中指出:“在這樣一個經過幾度寒暑卻依舊紅紅火火的時代,互聯網界媒體是什么?她又能做什么?誕生于1998年與中國互聯網共生共榮的《互聯網周刊》十多年來一直在找尋答案,同時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是的,除了通過觀察分析來對業界起到指導作用以及發揮輿論對業界的監督作用之外,互聯網界觀察家和媒體人還多了一份為后人準確記錄這段歷史的責任。在這個意義上,記者就是當代的史官。十年來,《互聯網周刊》時刻以媒體的責任提醒自己,并清醒地意識到想要在瞬息萬變的互聯時代高瞻遠矚,就需要不斷地向著創新、向著原創的方向邁進,步步為營。”
《互聯網周刊》走過五百公里,留下五百座里程碑石。我們不會沉浸于過去,我們將繼續前進。希望大家繼續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