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計算機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怎樣科學地利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以提高計算機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計算機;科學
任務驅動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基本情況提出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對技能的掌握及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獨立探究、創新的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然而,有些教師運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為何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呢?怎樣科學地使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本文筆者就要探討這一問題。
一、教師運用任務驅動法教學的常見誤區
1.任務設計偏離了學生特征。不同學生的能力、意識、興趣、反應速度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設計的任務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都不利于全體學生學習。
2.任務設計偏離了教學目標。有些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更多地強調過程與方法目標,而忽視了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任務設計不利于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些教師的任務驅動法充其量只是“布置作業”。教師布置了作業,學生完成了作業。學生為完成任務而機械地做題,不利于培養創新能力。
二、改善任務驅動法教學的對策
在計算機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筆者認為,任務的設計應符合
下面幾點:
1.任務設計要有層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個人差異,因此為顧及大多數學生,設計任務的難易程度要區分開來,要有簡單層次、一般層次和提高層次等。這樣就可以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任務,要讓全班學生都能完成一定的任務。例如,office2003教材的《卡片的制作》的任務設計。(09計算機3班教學案例)。
學生特征分析:該班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文字修飾與排版功能,會瀏覽網頁與下載資料。
任務設計:(1)任務一:設置頁面,對文檔分欄,編輯美化文字;(2)任務二:插入剪貼畫、圖片、自選圖形,并設置其格式;(3)任務三:添加頁面邊框,設置藝術字,美化卡片。
任務說明:筆者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三個層次: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任務一,是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比較簡單,適合差等生學習;任務二,在圖形、圖片的格式設置(如添加文字、填充效果、陰影樣式、三維效果樣式等)這部分有些難度,適合中等生學習;任務三,沒有具體的模版,需要學生自己去發揮,有些學生為了使自己的賀卡更加精致美觀、標新立異,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完成教師要求所涉及的知識外,還運用了“表格、邊框、底紋、項目符號……”等Word各方面的知識,主要培養的是學生們的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難度要比前兩個任務大些,適合優等生學習。
在該任務的設計中,筆者始終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任務的設計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完成同樣的作品,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基礎能力,通過小組協作來完成,每個小組成員分配均勻,每個學生基本上可以體驗完成任務的成功喜悅。
2. 任務設計要接近生活。任務的素材應來源于生活,任務的設計應由師生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主體。例如,office2003的應用教學(09計算機3班教學案例)。
學生特征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Word的理論知識掌握得很好,但具體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任務設計:利用生活題材來設計任務,為教學服務。在節日時讓學生制作節日卡片。比如《圣誕、元旦卡片的制作》任務設計。因為學生在節日時常常要送給親朋好友卡片。讓學生參與制作賀卡,很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具體任務設計如下:首先,做好課前準備。(1)根據學生的情況,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包括好、中、差三類學生,有助于他們進行協作學習;(2)小組長根據組員的特長分工協作,從生活、書本、網絡等多種渠道去收集本堂課需要的Word知識、圖片、賀卡等信息,做好提問、記錄、整理、發言等工作。這樣,學生都能踴躍去參與。其次,設計如下任務(見表1)。
任務分析:該任務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在設計任務過程中,學生參與進來。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愛好和興趣,以人為本,而且,這些任務都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設計了一個好的任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
3.任務設計要難度適中。任務的設計一般不能多于兩個以上的重點、難點,否則會因為過難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規模不宜過大,因為規模小則容易完成,學生容易產生一種成功的自豪感,才會有興趣繼續做下一個任務。要把任務作為一種手段,目的是便于學生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以及學習方法。在設計時也要注意由點及面,逐步推進,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從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運用等有一種漸進的過程。
例如,筆者在設計《卡片的制作》這一課時,所提出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所示:
說明:重點和難點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的成功的喜悅。
4.任務設計要目標明確。任務不能偏離整體的教學目標,在設計過程中,把總體目標的每一步細分為一個個小目標,并且把每個小目標作為一個模塊,使之容易掌握,再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體目標。
例如,筆者在設計《卡片的制作》這一課時,所提出的教學目標如下表所示。
目標分析:此任務把總體目標分解為三個小目標,設計成三個小任務,通過對一個個小任務的實現,最終完成整體目標。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成效
筆者在08網絡班和09計算機3班(這兩個班學生基礎相同)進行試驗教學。08網絡班運用傳統的“先講后練”的教學方法,09計算機3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成績統計如下:
《office2003》考試成績對比
從上表分析,采用任務驅動法的教學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高于普通班。為什么同一教師上課,基礎相同的兩個班學生成績卻截然不同?原因是學生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所以成績進步大。
任務驅動教學法,這種以發散思維為特點的教學方法,就像出行一樣,只給出學生目的地,而不要求學生乘坐何種交通工具,不要求是坐飛機去,搭火車去或是走路去: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如同不同經濟能力的人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一樣,只要他認真體驗出行這個過程就足夠了,走路雖慢,但可以看風景;飛機雖快,但成本高。社會上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在不同時空下也需要不同思維特點、不同辦事風格的人。這也是我們職業教育所不斷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開平市吳漢良理工學校)
責任編輯賴俊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