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理性、個體道德理性向道德情感的滲透、錘煉道德意志和實施多樣化的德育等幾方面談了德育內化的途徑。
關鍵詞:德育;內化
對德育內化的問題,中外教育家、心理學家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存在諸多分歧,但都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德育內化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個人品德的過程,是由他律向自律轉化的內在心理機制。
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筆者曾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就要求學生剪頭發的問題,學生總也據理力爭:“我知道留長發違反了學校的規定,可學生為什么不能留長發?留長發就是壞學生嗎?我頭發又不是最長的,為什么他們不用剪,我要剪?為什么老師可以長發、黃發、燙發,我們就不可以?……”。
思考一下:為什么學生明明知道學校的校紀校規,而在具體行動時卻熟視無睹?為什么在同樣的道德情境下,有的人能夠敏感作出符合道德的反應,而有的人卻對此無動于衷?以上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和德育內化的作用。
筆者以為,德育只有進入“內化”這一層次,學生才能從外力的強制和威懾、被動服從道德的狀態走出來,進入主動認同并自覺追求的境界,而這種主體的自覺意識和主動選擇,才真正反映了人的道德精神氣質和內在品質。
一、實現德育內化的途徑
(一)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理性。
理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而理性的思維能力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成熟,對外在道德規范開始反思和質疑,繼之產生理性的困惑。比如“留長發就是壞學生嗎?” “為什么老師可以長發、黃發、燙發,我們就不可以?”等。理性認同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爸淙弧笔堑谝浑A段,是道德內化的開始,“知其所以然”是第二階段,是道德內化的繼續和深化,也是消除理性困惑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道德從他律向自律轉換的過程中,合理的闡釋和論證是十分必要的。
個體通過學習、思考、反省,然后對外部道德命令形成認同,形成主體道德自覺。而理性認同還要求對道德原則、規范背后的價值觀系統予以揭示,形成個體正確的價值導向。這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個體對已有道德命令的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則會將個體的道德境界從具體的規范層面提升到形而上的價值觀層面,個體的自由選擇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二)個體道德理性向道德情感的滲透。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強制認同為知之,理性認同為好之,情感認同為樂之,如果沒有超越規則的各種情感,道德就會是冷血的。道德理性要駕馭欲望,必須借助于情感這一中介,必須使情感擺脫盲目沖動的糾纏,與道德理性一起完成對欲望的控制。道德教育的成功與否,其最終標志乃在于個體是否產生了與正確的道德理性相配合的正確的道德情感。情不移則理不通,若不首先從情感上打開缺口,而僅僅依靠道德規范的理性灌輸,則正確的道德理性難以進入,與之相應的道德情感更是難以建立。
(三)錘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指個體按照一定道德規范來支配、調節自己行為的心理過程。道德意志在促進行為中的作用,具體表現為排除道德規范行為的外部干擾和阻力,使行為方向始終堅定不移地指向道德目標。自然的情感總是帶有某種沖動性、盲目性,它的本性容易與道德理性形成沖突。在這種沖突中,理性要戰勝情感,就必須借助于意志的力量。意志的自制性、堅定性能夠克服情感的盲目沖動,把情感控制在道德理性所要求的范圍內。所謂“理性戰勝情感”,實際上是理性憑借意志才取得的勝利。
(四)實施多樣化的德育。
隨著社會生活日益復雜化、價值多元化和德育理論與實踐自身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德育模式。目前國內對德育模式的研究也有了很大進展,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德育模式有:自主性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活動教育模式、“心理—道德”教育模式、關愛模式和知情行協調發展模式等。
內化的實現依靠的是個體的自愿自覺,單一的灌輸等方式難以激發學生思考和形成認同。因此,讓學生在了解教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討論、啟發和引導,調動主觀能動性,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接受教育內容。目前用得較多的如價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道德難題課堂討論法、價值分析法等。
二、促進德育內化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德育過程中要敢于面對現實問題。
德育作為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追求的實際效果就是把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變成人們的自覺的行動。注重、解決和解釋現實問題,是增強德育內化效果的客觀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育內化就是為解決和解釋現實問題而存在的。在以往的德育過程中,總是講陽光一面,不講陰暗的一面。這就使德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真實性缺乏信任感,而最大的后果是同學們對陰暗面缺乏認識,這樣既缺少必要的心理準備,又缺乏應對的辦法。所以,教育者要客觀地講解社會現實,解讀社會生活,還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講社會不良現象,分析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和改變現實的路徑、條件和方法,給德育對象一個客觀的態度和增加他們的信心。比如跟學生在談到頭發、抽煙、談戀愛的問題時,我們應正確評價,客觀分析利弊,在考慮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去自主思考、權衡、正確選擇。因此,道德教育應該成為未成年人的一種生命成長性的過程教育。
(二) 德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理解、接受。
“道德是為人而設的,應當顧及大眾的需求與實踐的意愿,這樣才能有恰當的可行性。”德育要達到此目的,必須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德育要深入到學生實際中去,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幫他們解決人生困惑,闡釋社會問題,提升人生境界,才能真正對學生產生影響。
(三)認真研究學生的個體心理要求,因勢利導。
德育內化的實現需要心理基礎,一切外部教育影響,最終都要經過受教育者個體心理內部的矛盾運動,取得思想心理上的認同,才能發揮效應。
總之,德育是一種源于精神內部的活動,任何外部的引導、塑造,都要通過受教育者內部精神活動才能起作用。因此,只有注意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才能有效提高德育的質量。
(作者單位: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