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需要創造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本文從教師本身、教材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了中職語文的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是:職業教育在全社會還未得到真正的認可和重視,中職生文化課素質相對偏低,特別是語文基礎和學習習慣不好;中職語文不像普高語文作為主科而直接決定學生的高考命運,中職語文在中職被稱為副科,不能像專業那樣直接決定學生的就業方向。因此,中職生普遍不看重語文。中職語文教法與學法研究嚴重缺乏,適合中職的可參考的教學材料和方法很少,這使中職語文教師感到困難重重。而這幾種情況相互作用,則造成了“教師難教、學生不想學、社會對中職語文教學質疑”的困境。要走出這種困境,當然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力量。但教師是根本,只有中職教師堅持好自己的陣地,創新出屬于自己的有效模式,才能得到學生認可。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職語文教學的目標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這一點明示,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在加強語文技能訓練,加強語文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實際的語文應用能力上多下功夫。不能像普高面面俱到,不能講的太多講的太難,不能太注重知識性,而更要注重具體運用的語文能力培養。唯如此,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創新教學模式要注意哪些呢?
一、教師在觀念上的更新
1.教師對自我教學成果職業價值的重新定位。
筆者認為,教師要看清中職語文教學對社會的意義,不唯功利,從真正養成學生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上找自身價值。
現在中職的文化課現狀是,缺乏上級教育部門的監督指導,也沒有了高考的檢測,甚至是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都可以免了,學校的競賽評比等更是少之又少,學生覺得可學可不學。在這種沒人看重甚至被人遺忘的情況下,中職語文教師因為很難找到類似普高語文教學的成就感。于是,許多教師“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至此,姑且不論來自其他方面的認識對中職教育的影響,中職語文教師都不能看清自身職業的價值所在,中職語文教學必然是沒有出路的。所以,要找到出路,首先需要教師自己力排眾議,看清教學方向,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價值。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職教學的目標是“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其實,從這一點看,中職語文教學方向是很清晰的,語文教學對中職生能力的形成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奠基作用的。事實更是如此,中職生比普高生要更快走入社會,他們實際的語文能力將更早更直接接受社會的檢驗。換句話,中職語文的檢測,雖然沒有了高考這個權威考場,但它面臨社會這個更大的考場。中職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如何,哪怕是一篇求職簡介、一次求職面試,甚至是一張請假條,都可能成為中職語文教學效果的試塊金石,中職語文教師的價值也就在此得到顯現。
所以,很肯定地講,雖然沒有光環沒有掌聲,但若能使大部分語文基礎偏低的中職生具備了實踐的語文應用能力,中職語文教師的價值之于社會的意義,一點也不遜色于普高教師的價值。而只有看到了這一點,中職語文教師才能在探索的道理上繼續前行。
2.教師對學生期望值的轉變。
教學是一項育人工作。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和態度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雙方合作好,則教學相長;否則,相互削弱,造成雙方精力的浪費。在師生互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中職生基礎較差學習動力不足,面臨這種現狀,語文教師不能對學生期望過高而挖苦打擊學生,更不能放任自流。要理解學生基礎差的原因,并相信他們可以教會。例如,有些學生寫請假條都不會或錯字連篇,那么,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他寫請假條。如果他下次會寫了,就是進步,就應該為他高興。所以,尊重學生的實際,相信他們,教會他們最需要的語文能力,就是中職語文教師給予學生的最好教學。當中職語文教師不再有對學生“基礎差、習慣差、品行差”的抱怨,而是為他們的進步設計為他們的成長高興時,中職語文教學就走上了正軌。
二、教材利用和教法上的創新
1.圍繞大綱要求大膽取舍教學素材。
中職語文教學只有一本教材,也沒有教參,更不像普高那樣擁有大量的輔助資料。怎么利用教材,需要語文教師的較高的駕馭能力。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中職專業種類繁多,中職生也是個性多樣,這些復雜情況都不是哪一版本教材可以單獨勝任的。況且,相對這些情況,任何教材都有它的滯后性。這就要求教師圍繞大綱要求,大膽取舍教學素材。而大量的網上資料,博客、應用性文章,各種視頻都可以信手拈來,成為我們最好的教學素材。
例如,現在教材受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論,辯論、短信、博文很少,而讓學生有興趣的更少。基于這一點,教師就要在利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大膽開發課本外教材,特別是比較接近生活的素材。例如,寫請假條,學生不但要學教材上的格式,還有為學校制作適合學校使用的請假條。因為在學校請假,普通的假條不適用。一個學生請假要涉及到多個部門:班主任考勤、門衛檢查、宿管備案、飯堂停餐。還要班主任、級部、學生處簽字或蓋章,還要家長電話登記等。這兒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學校制作的假條,教會學生根據新的要求去完善它。
而對于求職中的簡介自己,推銷自己,實現求職的全過程,現在電視欄目“職來職往”就是最生動豐富的教材,可以給學生觀看,分析、模擬,反復中學習提升。例如,一期《職來職往》中,一位求職者一上來就大炫他的英語口語。當時,他借用觀眾做他的宣傳對象和聽眾,互動中,他叫聽眾學說英語“謝謝”,叫了兩位跟他學準確的”thanks”發音,因為一位男生發音不很標準,這位求職者糾正中話中帶諷說那人發“三克油”。另一次,因為一個求職者說“我不能接受能力比我差的人收入高過我”時,全場職場達人的燈瞬間全部熄滅,當時,所有學生都驚呆了。相信,學生從這些課外素材中得到了很多啟發。他們會明白:狂妄自大,無視別人感受的求職者,必然讓別人無法接受。這種教學效果是課本教材難以達到的。
2.拓寬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無處不在。
中職語文更注重實用,需要解決很多學生可能碰到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為其拓寬視野。例如,去求職現場觀看甚至是體驗一次招聘,要學生每人都到運動會現場寫幾篇通訊稿,實習地各種規章制度觀察,網上各類應用文的學習,學校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電視里主持人的語言運用等。平時培養學生“生活無處不語文”的大語文觀念,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實際上就是拓寬語文課堂。例如,學生參加招聘。可引導學生在招聘過程觀察招聘工作人員如何提問,如何審查資料,觀察分析成功獲聘學生的情況。總結提高,這樣不但增加了獲聘成功幾率,還無形中提升了語文能力。又如,學生去企業實習,經理第一天向學生宣布了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學生注意事項。回來之后,要求學生起草一份校辦工廠模具車間的崗位管理制度,如果留意了企業的相關制度條文,沒有教師的指導,部分學生也能寫出大概來,這就源于他們從企業課堂里學到了這方面的知識。
3.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教學生。
中職生的語文基礎差距很大,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習心態的各種各樣,需要應對的問題多種多樣。這就要求中職教學不但要在教材上大膽取舍,不但要在課堂上拓展創新,更要在教法上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老師要有所針對性,分階段,因人而異訓練學生。例如:
第一階段,培養信心期,盡量找學生的優點,強化它。創意好的多做創意方案,口才好的多做主持,起草文章好的多起草文章,字跡漂亮的多出墻報。一個階段下來,學生每人都有優點了,每人都有信心了,學習就有興趣了。
第二階段,揚長補短期。每人針對自己的弱項,強化訓練。基礎差的,錯字連篇的,要求他從糾正錯字入手。寫假條、證明等作業時,特別強調糾正這一點;口才不好的偏要他班上多發言;字跡丑陋的隨時提醒,硬規定多少訓練量,讓學生在進步中找到成就感。
第三階段,取長補短綜合發展期。提醒學生找出強項幫別人,發現弱項找人幫。學生取長補短,讓學習變得有意思。
而在教法上,教師或集中講授,或個別解決;或要求網上查閱,或課堂練筆;或讓學生靜靜練字,或討論;或短信交流,或班級公開討論……形式不拘一格,靈活的教學帶來學習氛圍的生機勃勃。
總之,中職語文教育任重道遠,只有中職語文教師更新價值觀和教學觀念,找準自己的教學方向,在教材利用和教法上不斷創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中職語文教學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九江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