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分析了審計實踐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有效實施審計學課程實踐教學進行了探討,以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審計學課程;實踐教學
近年來,注冊會計師行業非?;鸨?,審計類專業已成為學生競相選擇的熱門專業。但據了解,傳統的審計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諸多缺陷,無法滿足當前會計師事務所對學生專業能力、綜合素質方面要求。因此,在審計實踐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促進審計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審計學課程實踐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本文主要就審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如何有效實施審計實踐教
學進行了探討。
一、高職院校審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審計教學授課模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目前的審計教學中,存在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課堂教學大多都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教師在講臺上很賣力地講解審計理論和相關案例,學生在臺下聽得云里霧里,最后對這門審計課程留下太難學、學不懂的印象。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會感嘆審計理論教學枯燥乏味,學生不愿聽,課堂氣氛沉悶,而學生學完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差。
2.學生基礎專業知識較薄弱,無法很好理解審計學的相關知識。
審計學是會計和審計專業的一門主要必修課,通常應在學習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和稅法等課程之后才學習。只有掌握了以上相關課程后,才能根據審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對審計實務和某些專題審計進行理論和實踐探討,對企事業單位、股份制企業的經濟活動、會計報表進行審查,從而對經濟責任、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做出評價和建議。有些學生由于沒有掌握好先前的相關課程知識,所以在對經濟活動、會計報
表進行審查時,根本無從下手,也就無法做出恰當的評價和建議了。
3.教師重視理論知識講解,忽視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任何一項審計項目的完成,都是由兩名以上的審計人員完成的,因此審計組的團隊協作精神是保證審計項目質量的重要因素,具有團隊協作精神的審計組能為審計人員創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能促進審計人員之間形成以相互尊重為基礎的相互依賴,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實現審計組內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目前的審計教學中,教師往往將審計學理論和方法都講解得非常詳細,但卻忽視了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F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比較嚴重,但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不善于與人交流與合作,即使擁有精湛的技術和豐富
的理論知識,也不可能順利完成審計工作。
二、完善高職院校審計實踐教學的途徑
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以致用;如何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這是一名審計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開展審計教學工作,筆者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就如何有效實施審計學課程實踐教學作了一番探索。
1.廣泛運用網絡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實踐教學。
多媒體教學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它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課堂教學更精彩,對于一些傳統教學方法無法表達的教學內容都可通過多媒體來實現。如在第一節講授審計的含義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室能連接網絡的優勢,直接將相關的網絡視頻引入課堂,在讓學生觀看審計署公告抗震救災物資審計情況和審計署發布的各中央部門的年度審計結果等視頻資料中,既讓學生明白了審計的含義和作用,也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了興趣。在審計課件制作中,教師可采用動畫、聲音和視頻等方式構建審計課件的主體內容,將難理解、邏輯關系較強的教學內容用文本、圖形、影像、動畫和聲音等形式有機組合,實現教學內容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增強直觀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2.把案例教學法始終融入審計教學中。
把審計案例融入審計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可以貫穿整個審計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授課方式。課堂上運用案例教學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以審計理論講述為主,在審計理論講解后,根據所講解的理論分析審計案例,并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如何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二是以審計案例講授為主,將審計理論融入審計案例之中。即先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教師在課堂的探討交流中引導學生總結審計理論,最終使學生習得相關知識。三是課堂練習方式。教師可將審計實務課程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根據教學模塊將審計任務劃分成便于學生學習的單項操作、綜合訓練等審計任務。教師在講解完一定的審計理論知識后,可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具體審計任務供學生實操,使學生能夠系統、全面地掌握審計的相關知識。四是真實課外練習方式。如在內部控制制度講解后,可讓學生分組到附近的銀行或商場進行實地觀察,并將自己所觀察到的內部控制制度描寫出來,每組最后匯總成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這種練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也讓學生理解了抽象的審計理論。
3.利用社會資源,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的只是純理論知識,但如何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就需要通過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實踐教學來完成。目前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實踐教學的方式有兩種:請進來和走出去。請進來就是從會計師事務所或政府審計部門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審計人員到學校上課或進行相關的講座,這種專題講座往往更受學生歡迎,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走出去就是讓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或某單位審計部門實習。如上半年往往是會計師事務所最繁忙的時候,他們也需要較多的助理審計人員,因此,學??沙雒媾c會計師事務所協商,讓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這些利用社會資源請進來和走出去方式來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和整個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也熟悉了審計的基本流程和審計方式、方法,同時,也有助于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4.讓學生在模擬實驗室進行審計信息化綜合實訓。
由于審計人員主要是對會計工作進行審計,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或單位內部審計部門實習,由于會計資料的保密性,實習單位一般不會讓學生接觸太多深層的會計資料,因此,通過在模擬實驗室進行審計信息化綜合實訓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綜合實訓可以安排在《審計學》理論與實務講授之后進行。學生在掌握審計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模擬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環境,利用Excel和流行的審計軟件來輔助手工審計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企業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收支和經濟效益的審計過程中,系統掌握審計方法、審計程序和審計內容,從而具備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和出具審計報告等一系列實務操作技能。由于實訓場所的設計和實訓工具都與實際工作仿真,從而可以營造與實際審計工作相仿的實訓環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并通過全面系統的模擬審計,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對審計業務的感性認識和綜合運用能力。
5.改革審計學課程成績考核模式,提高實訓成績所占比例。
目前大部分學校審計學課程成績都以期末書面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來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其實期末書面考試成績并不能充分表現出學生的真正能力,要通過實訓和實習才能看出學生有沒“料”。所以在學生完成審計實訓工作底稿的編寫與復核、評價審計結果、確定審計意見類型和編制審計報告后,教師可就審計過程中的有關知識內容,要求學生答辯,從而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生審計綜合實訓的最后評定成績,應占審計學課程成績的50%。改革審計學課程成績考核模式,提高實訓成績所占比例,可使學生更加重視模擬實訓,并在實訓中更好地習得知識。
總之,審計學作為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只有注重實踐性教學,逐步形成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才能提高學生對審計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和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審計人才以滿足社會用人的需求。
(作者單位:廣東青年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1]羅立立,吳奇峰.淺談案例教學在高職審計實訓課程中應用[J].教育論叢,2010,(7).
[2]李丁,陳麗卓.談高職會計教學與就業崗位“零距離” [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
[3]侯小坤.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的困難及應對策略[J].河南科技,2007,(9).
[4]楊克佩.淺析案例教學法在審計教學中的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9,(20).
[5]鄭新源,張曉燕.審計教學模式創新探討[J].會計之友,2008,(8).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