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的發展現狀,簡述了國外典型的幾種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并結合私立華聯學院的做法,就如何構建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一番探索。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的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在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壯大后,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底,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已達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學??倲档?0%以上。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需要大量的在第一線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些表明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探索出適合國情、行業情況的、體現高職高專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以前我國對高職高專教育工科類人才的培養研究較多,但對文科類特別是會計類人才的培養研究較少。且由于會計行業的特點,特別需要強調職業道德,但據了解,高職會計專業對于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偏少,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不濃。而且在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中,未能較好地突出時代特色和行業特色,課程設置方面,能反映信息化的課程還開設得不夠,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力度有待加大。
二、可借鑒的國內外高職先進人才培養模式
1.CBE模式。CBE(Competency Based Edueation)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加拿大、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為代表。它強調的是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的確定、學習、掌握和運用,是一種注重“學”并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不受時間和環境限制組織課程與實施教學的系統方法。
2.雙元制模式。雙元制是學校與企業分工協作,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實踐為主的一種職教模
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德國為代表。
3.MES模式。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意為模塊式技能培訓,是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在借鑒并綜合了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技能培訓經驗基礎上開發出來的培訓模式。MES以每一個具體職業或崗位建立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確定出該職業或崗位應該具備的全部職能,再把這些職能劃分成各個不同的工作任務,以每項工作任務作為一個模塊,根據每個模塊的實際需要,確定出完成該模塊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
4.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新形勢下,高職的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傾向于校企合作、產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模式,逐漸實現職業教育的規模化,充分利用學校、企業、社會培訓部門和科研機構的教育資源,讓社會有關部門廣泛參與。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能力、經驗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
使學生在與社會的廣泛交流中獲取知識。
三、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以私立華聯學院為例)
1.創新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開設與該課程內容相關的模擬實驗課。如私立華聯學院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就配有基礎會計模擬實訓課程,設置了會計主管、記賬、制單、出納和審核等會計崗位供學生進行模擬操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為畢業班學生專門開設了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課程,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熟悉和掌握企業的整個賬務處理流程,以便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會計相關崗位工作的需要。
(2)增加會計實訓基地。私立華聯學院在政策和資金投入方面對會計實訓基地給予了大力支持,學校開立了會計手工模擬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和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室等,實訓室給學生配備了各種模擬實習資料,如各種原始憑證、單據、記賬憑證以及總賬、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等各種明細分類賬,會計報表、納稅申報表等,資料都與當前企業實務使用的一致。實訓室制定了專門的管理制度,各項管理制度規范、科學,各課程的實訓計劃完整周密,實訓室使用率高,這些較規范的校內實訓基地為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提供了保障。
(3)加強校外實踐性教學。根據高職教育的教學要求和會計專業學生實習特點,建立一批校外實訓基地,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實習的場地,另一方面又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私立華聯學院會計專業積極開拓校外實習基地,先后與多家會計師事務所簽定了合作協議。學生在會計師事務所實習過程中,學校會派出會計專業教師進行現場指導,做到了真正的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此外,高職學校還應定期或不定期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專家來校舉辦專題講座,為學生傳播最新的會計專業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開拓視野。
2.創新課程設置,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課程設置。
高職教育應創新課程設置,根據專業需求的不同,在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安排上確定不同的比例,做到隨著市場變化調整課程設置,使得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能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目前市場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大體分為四個層次:操作性人才、分析性人才、決策性人才和全能性人才。操作性人才要求必須熟知系統的會計知識、會計電算化知識和稅法知識;分析性人才要求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包括經濟學知識、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識等;決策性人才要求精通兩門以上專業知識,如“會計+外貿”或“會計+金融”等;全能性人才要求除了精通必要的經濟知識外,還應當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公共關系。從市場對會計人員需求看,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三個方面中。在知識培養方面,社會對會計專業人員要求的基本標準是具有會計手工和電算化的雙重操作能力,學生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兩個部分,具有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從能力培養的角度,除了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人際交往能力、集體協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砷_設手工模擬實訓和會計電算化等課程,并安排學生外出實習,通過實訓課程和校外實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從素質培養的角度,會計專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找準定位,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還要培養對本職業崗位的熱愛,熟悉會計職業誠信道德準則。
3.創新教學環境,促進“產、學、研”結合。
通過建設科學合理、先進實用、具有鮮明職教特色、配套設施齊備的現代化技能教室、實訓教室和企業化教學環境,并把企業優秀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帶入會計專業的課堂,促進高職會計專業實現“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高技能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特色,是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學校為企業培養人才,為企業提供服務;同時企業也向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要求,為學校提供會計教學的實訓基地。產學研結合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勇于探索和執著追求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依靠與企業、行業的合作,共同為培養人才服務,且通過產業實踐這一環節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說產學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徑。私立華聯學院會計系已和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4.創新隊伍建設,向“雙師型”方向培養教師隊伍。
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建立一支適應高職教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學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會計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技巧,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應創造條件安排會計教師到企業第一線頂崗實習,積累實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隨著經濟的發展,探索出適合國情、行業情況、能體現高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迫切需求。學校要根據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需要,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創新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課程建設,向“雙師型”方向發展教師隊伍,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
(作者單位: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1]聶潔.高校會計專業教育目標定位[J].商場現代化,2007,(32).
[2]吳運霞.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統計教育,2006,(2).
[3]馮曉光.WTO呼喚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J].教育發展研究,2002,(2).
[4]首琦.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3,(7).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