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從情景引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共享和教師評價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職;課堂教學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力度加大,理論課程的壓縮,實踐課程時間的延長,以及授課時間由原來的四十五分鐘縮短到四十分鐘,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情景引導
通過新課導言的設計和問題情景的創設,來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這是課堂教學新模式的第一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教材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預先設計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內容,如設計幻燈漫畫,向學生演示詼諧有趣的小品、啞劇,轉載當前媒體最新信息等形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哲學基礎知識》課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這一節時,筆者首先下載一組世界知名的自然景點讓學生賞欣賞,接著鏈接一組地球環境遭到人為破壞,給社會、人類生活帶來危害驚心觸目的新聞短片,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感觸。他們也自然產生疑問: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人類的生存與自然界到底存在哪些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什么人類自己一定要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以這些精心的設計作為情景引導,拿喚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在講授《社交禮儀》課的“日常交往禮儀”一節的內容時,筆者首先設計一個不懂社交禮儀導致失禮的幽默喜劇小品,讓學生上臺表演,使學生領會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不懂得國際社交禮儀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等情景問題;在《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講座中,首先播放一組因忽視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所產生巨大的自然災害的新聞短片,讓學生初步認識到,發展生產與環境保護存在著生死悠關的關系問題。這些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指向學習的目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自主探究
教師通過情景引導后,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標,提出該課的學習方法和要求,讓學生明確課堂上要解決哪些問題,然后留出一段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是課堂教學新模式的第二階段。有前面的情景引導為基礎,激起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加上設計和引導,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閱讀和思考階段。因此,讓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后,自己去探究問題,探尋知識,是自主探究的重要環節。
例如,在上述“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一課中,通過課前的情景引導后,筆者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地球會頻繁地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為什么人類遭到如此滅頂的災難?應該如何善待、保護自然環境?引發學生探求的興趣,然后提出本堂課學習的目標和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認真閱讀和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講座中,通過播放一系列自然災害的新聞圖片,讓學生在心靈上產生強烈的震撼,然后提問學生,自己的家鄉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自然災害、人為的生產事故?自己的家庭如果成為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的受害者怎么辦?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結合課文認真閱讀與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都能自覺地結合課文的觀點,自覺學習,自主探究,初步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小組討論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總負責,結合課文中的內容,提出討論題目,開展課堂討論。例如在上《心理健康》課,筆者在講授有關青春期知識時,針對中職學校學生早戀的現象,提出了中職學生早戀的利弊等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列舉了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既解決以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是課堂教學新模式的重要一環。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要求每個學生把自己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的體會和收獲,以及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說出來。然后由小組長主持,組織各組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得出共識。在討論交流時,筆者還要求每個學生力求做到六點:(1)學會貢獻,歸納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討論;(2)學會傾聽,尊重和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注意掌握其發言的要點,并作出恰當的評價;(3)學會質疑,不人云亦云,有疑問要敢于提出質疑;(4)學會調整和保留自己觀點,學會接納別人合理的建議;(5)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作總結性發言;(6)學會反思,在小組討論時,反思自己的表現如何?是否能準確地提出問題?是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真正理解別人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通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學生不但能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內容,還能結合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但能了解其他同學的觀點,還能對于不同于自己的觀點提出質疑,在討論和交流中互相促進,共同進步。
四、交流共享
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討論,掌握他們討論的內容,并對他們討論的結果作出恰當的判斷。討論結束后,讓討論得比較深入,對知識掌握得比較全面的小組推選代表,上臺發言,匯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然后由其他各組推選代表發言,對其觀點作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爭辯。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爭辯,學生交流了思想和認識,對學習的內容有理解更加深刻。
五、教師評價
這是最后一個環節。教師總結了課文的內容和討論交流的結果,然后對合作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合作小組的集體和個人等作出適度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激勵為主,盡可能更多地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對各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作出適度評點,鼓勵他們在下次合作學習更好地表現自己,爭取優異的成績。最后,對各方面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
總之,在形象、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組討論、交流共享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團隊合作交流意識;教師適度的評價和獎勵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這些方面能有效地使學生由學習的客體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
(作者單位: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