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電子技術》是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它的理論抽象,而就目前中職學生來說,是不容易學好一門課。如何使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本文認為,作為任課教師在專業課堂教學中,要更新教學觀念,進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實施有效課堂教學,以產生良好的教學效益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電子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有效教學論“關心的主題就是恰當使用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效益”。《電子技術》課程的內容繁多,理論抽象,若教師還是重灌輸式講授,輕探究式教學,重有限知識的教會,輕無限知識的學會,教師習慣于通過大量的習題來迫使學生學習電子技術,這顯然是一個被動接授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培養學生學習電子技術的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獲得某知識的心理特征,是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了興趣,就會投入極大熱情去學習,更加專心致志地去鉆研。剛接觸《電子技術》課程時,學生對它不了解,但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如果教師還是照本宣科,面對抽象的電子技術理論的闡述,就會摧毀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課堂聽課時分散精神,學習效率低下,這樣的教學是無效的。因此,對于剛開設電子技術課程的班級,不要急于趕進度,單調地講授課本的內容,而是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
1.結合實例,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電子技術的第一課堂時,教師應將學生帶到電子實驗(實習)室參觀各種各類的電子儀器、電子設備,特別是各類電子示教板,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示教板上的電子元件和電路,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示教板時,教師不失時機地介紹各電子元件的名稱,并選擇收音機、電視機、DVD機示教板進行開機演示,從中讓學生發現電阻、電容、電感、二極管、三極管、集成塊等這些元件,通過電氣原理的聯結就可以制造了收音機、電視機、DVD機,及時指出這些電子元件、基本電路正是電子技術課程要學習的內容,從而引起學生對電子技術這門課程的好奇之心,使學生產生了學習電子技術的興趣。
2.使用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在計算機強大功能的支持下,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及應用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而《電子技術》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教師在備課時可以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多媒體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如教學“PN結形成”這節內容時,PN結的形成過程是無法用傳統實驗來演示,而只用圖示講解空穴、電子的擴散和漂移過程,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對這樣的知識點也很難接受,往往會使類似的問題、疑問越積越多,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可利用Flash制作“PN結形成”的多媒體課件,通過Flash制作的動畫效果,創設出生動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情境,展現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通過特殊工藝結合,由空穴、電子擴散和漂移形成PN結的神奇過程。這樣的多媒體課件能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更進步引起學生對電子技術的好奇之心和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激發學生探究電子技術的欲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欲望。”即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電子技術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抽象地不斷地強調本課程如何重要,并機械地講授抽象的理論強迫學生學習,這樣會引起他們對本課程的反感和討厭,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具體做法是: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學生在形成意識中突然提出的問題或接受教師提問,從而引起解決問題的強烈原望并作為自己學習過程的一種情境。這會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使學生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如教學“三極管的放大原理”這一新課時,創設的問題情境是:畫出三極管的結構示意圖,用色筆標注三極管是由兩個相距很近“PN結”構成的,問用兩個二極管聯結起來,是否有放大作用?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二管的結構原理,然后展開討論,并適時進行個別提問,得到的答案是否定后,進而引入講授新課。通過問題的情境去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激發了學生對“三極管的放大原理”這一內容產生迫切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在整堂課都處于探究問題的激情中。
2.創設教學活動情境,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形成。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如教學“二極管具有單向導性”這一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連接一個簡單的照明電路,觀察在電路中沒有串接二極管和串接上二極管時燈泡的變化狀況。學生得出的結論:沒有串接二極管時燈泡亮些,串接上二極管時燈泡暗些,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提供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空間。以上關于二極管單向導電性教學片段創設的教學情境,是教師基于概念形成的方式學習而設計的,問題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情境由師生動態生成,這樣凸顯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的形成。
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電子技術的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課堂灌輸上,學生沒有了積極思考,發問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一堂課講完了,學生很多時候并不知道講了什么,對講課的內容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電子技術這門課程失去了興趣,也就沒有了探究這門課程的欲望,產生不了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要努力做到:
1.采用互動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互動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教學環境,在教與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課堂的互動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互動問題,同時要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落實,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爭論問題。如筆者在教學“三極管的電流分配和放大作用”這節內容時,把學生分成A、B、C、D四個實驗小組進行互動教學,指導學生按課文的電路圖接好實驗電路,測量IB取不同值時IC和IE的數值,并將測量數據填入下表:
然后提出以下問題:IB+IC=?,IC/IB=?,發現了什么規律?A、B、C、D四個小組的測量數據是否相同?如不同,哪個小組的數據正確?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
教師適當地引導同組學生之間、各組學生之間、各組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爭論。這樣,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立即活躍了起來,實現了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整堂課向著“三極管三個電極電流關系和三極管放大作用”的結論爭論,通過爭論統一到正確的結論上來。這樣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
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將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采用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做學生感興趣的實驗。
《電子技術》這門課程除理論抽象外,其實踐性也是很強的。學生除了完成課堂實驗(實習)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布置一些實用、好用的小制作電路,如“調光臺燈控制電路”“延時自動關燈電路”等,教學形式可采用開放式的實驗室,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進入實驗室完成教師布置的小制作。也可以根據實驗室資源的情況最大限度地提供實驗項目,由學生選擇做什么,同時也鼓勵學生帶著自己設計的實驗小制作或課題進入實驗室做自己感興趣的實驗。通過開放式實驗室的教學,不斷提高學生設計自己喜歡的、實用性小制作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電子技術”課程實用、好用,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電子技術的積極性。
四、增強學生學習電子技術的信心
《電子技術》是職業學校的一門基礎課程,但它的理論內容抽象,也比較單調枯燥。課文有很多的電路原理是通過繁瑣的數理運算進行敘述的,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學生對本門課程感到越來越難學,自然產生畏難情緒和恐懼的心理,會造成學生剛剛被激發起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毀滅,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自然就是教學無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
1.備好教學內容,上好每一堂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程序,備好教學內容,上好每一堂課。否則,備課不深入,對應用數理運算的課文內容不作適當處理,平鋪直敘地講授課文內容,就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心。如教學“具有穩定工作點的放大電路”這節內容,課文是通過求分壓偏置電路的電流、電壓和輸入、輸出電阻進行定量分析穩定工作點原理的(課本還有很多類似的內容),如果教師也按照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學生是難以理解繁瑣的數理運算的,也就產生了畏難情緒。為此,教師在備這節課和進行課堂教學時,結合演示實驗,對影響放大電路工作點的各因素進行演示,進而定性分析分壓式偏置電路穩定工作點的原理。這樣就避免了繁瑣的公式推導,使學生從電子線路實驗中輕松學習了這堂課的內容。學生也覺得看似難學的內容變得好學易學了,從而克服了畏難情緒和恐懼的心理,增強了學生學習電子技術課程的信心。
2.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實行不同步的教學進度,并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達到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主張“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對于現在中職學生來說,知識基礎和心理素質都參差不齊,作為“電子技術”課程的任課教師若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將會使很大一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自信心。因此,剛開始上這門課程時,先對全班學生進行調查摸底,經過分析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層次小組,進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考試和分層實驗(實習)指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使處于不同層面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到學有所成,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因此,要提高《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益,就要不斷研究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特別是針對現在中職學生基礎知識差,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筆者在近幾年的“電子技術”課堂教學中,以有效教學為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每一章每一節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實施了上述的課堂教學策略。從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及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看來,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益,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作者單位:云浮市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催允墎.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石小法.電子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曾祥富.電子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賴俊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