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加強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其中就包括對他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本文分析了當前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比較可行的解決對策與途徑。
關鍵詞:中職生;職業道德
一、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市場的需求,各地中職學校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中職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市場對技術工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雖然許多學校單獨開設“職業道德”課程,但還沒解決好“職業道德”究竟應該由誰來上,上什么,怎樣上等問題。筆者在多年的中職學校教學中,發現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理念落后,沒有前瞻性。
有些學校和老師片面地認為,只要有技術就行了,不用學什么職業道德。即使要講職業道德,也是思想品德教師和學生管理者的責任,沒有確立全員育人意識。把職業道德教育只看作專門的課堂活動,沒有全天候的教育意識,沒有“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學全過程育人”的理念。在這種理念下育人,容易導致職業教育的學生道德素質低下,往大的方面說,導致社會上的“技工荒”與“就業難”,這樣就不太難理解了。
(二)教學內容單調,缺乏實踐性。
在實際教學中,關于職業道德教育,教師大多以講課來傳授職業道德,以教材內容作為主要傳授內容,理論性較強。教學內容顯得單調、枯燥,教學不合學生“胃口”。而不容忽視的是,其他學科的教師只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已任,教材內容只涉及到技能點,很少涉及到德育點。并且考核時更多地評價技能,卻很少評價德育。所以除了職業道德專業課的教師和班主任會講職業道德,在其他課程的課堂上很少會涉及到德育點。因此,這樣的授課情況,使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職業道德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職業道德教育課體現出不敢興趣。
(三)教學方法滯后,沒有創新性。
職業學校,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的的職業道德課大多是由文化基礎課的教師擔任。這些教師以前也是主要接受理論教育,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上課主要表現為從觀點到案例,根據教材搞課堂灌輸。學生的學習也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方式。以至于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導致職業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本來生動活潑的課程,卻成為了學生單純地識記的負擔。而企業和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生動的案例,卻上不了講臺,不能直接面對面地與學生交流。學生走不出校門,缺乏實踐參與以及向企業和社會延伸的機會。
“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學全過程育人”,創新德育課堂,改革評價體系,化大德為小德,把學科教學活動、班級管理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日常生活等納入到學校的德育系統管理,寓德育于日常學習生活,提高德育實效。這是破解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難題的有力法寶。
二、開展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觀念,創新課堂教學,實現德育和智育的統一。
首先,要改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或班主任的觀點,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用活動的理念去改造課堂教學,按照活動德育的要求,不斷地使理論課堂教學活動化。讓學生在自主、自由和自覺的活動設計、參與和實踐中,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做一個終生實踐道德生活者。通過學生講故事,案例討論,演講來完成課堂教學,甚至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參觀企業、博物館、革命遺址等來認識企業、認識職業、認識社會,前瞻性地認識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將職業和道德兩者緊緊結合成一個整體,幫助學生走向成功。其次,在專業課課堂上大膽創新,要求專業課堂上不僅有技能點,更要有德育點。如在汽車維修的課堂上,要把工具的擺放、實驗場地的清潔作為德育點,并作為專業技能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現德育和智育的內在統一,共同完成職
業道德的教育目標。
(二)文明量化,化大德為小德,鑄就學生終身的品質。
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復雜工程,可以通過“文明量化評分表”來規范學生的的日常行為,提高學生的品質。每學期開學初,學校應該讓各班學生結合十德(衣德、食德、寢德、行德、口德、孝德、課德、會德、網德、危德)參與評分表的設計,項目可分為四大類(考勤、紀律、衛生、活動、其他)。考勤類分為曠課、事假、病假、早退、遲到;紀律類分為儀容儀表、上課講話、玩手機、頂撞學生干部,早讀晚修無故游動、講話等;衛生類分課室衛生、宿舍衛生和公共衛生,活動是指參加社團活動、運動會、學雷鋒活動等。文明量化考核分可分為基礎分,加分和減分,按照規定和相應的檔次進行加分和減分。組織學生開展“文明達標”活動,設置文明監督崗,開展文明達標的檢查評比,每天檢查評比,并將分數公布在班級公告欄,每周進行表彰和批評。期末將文明量化分數記入成績報告單,也是“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誠信學生”“未成年人道德風尚獎”“學雷鋒標兵”“軍訓標兵”等評優評先的依據。化大德為小德,使德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鑄就學生終身的優秀品質。
(三)社團活動,平行教學課堂,實現公共道德和個性道德的完美統一。
德育的要求往往具有普遍性,是一定范圍內大家都應該遵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規范要求。因此,既要有面對大多數人的集中統一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又應該分析不同情況,根據不同人的思想狀況、興趣與愛好、能力特長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地開展多樣性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職業道德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推動學生職業道德修養的形成。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學校可以創立各種社團組織,如志愿者服務隊、校禮儀隊、威風鑼鼓隊、街舞社團、籃球協會、跆拳道協會等社會團體,開發學生邏輯思維以外的其他維度的潛能。讓興趣相同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藝,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使學生找回自信,體會成功的喜悅。學校可以將每天的第七、八節課作為社團活動的時間。為了不流于形式,社團活動平行于教學課堂管理,并且才藝分數可以替代學分,作為某薄弱學科的成績。用多維的角度去評價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實現學生公共道德和個性道德的完美統一。
(四)工學結合,拓展職業道德社會實踐,使學生達到知行統一。
職業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實踐化的道德,只有在職業道德訓練和職業道德的實踐中才能得以實現。只有讓學生到實踐中去領悟、體會和感受職業道德,才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惠州商業學校的“工學結合、四環一體”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實踐教育提供了客觀條件。通過工學結合生產訓練向學生灌輸企業的價值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練就優良的職業作風和較強的組織紀律觀念。此外,工學結合還改變了許多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使他們畢業時基本達到職業素質的培養目標。那些平時學習懶散,甚至吊兒郎當的學生,在工學結合中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們行為習慣得到了調理,個人形象獲得重塑,企業文化的約束力在他們身上逐步顯現。通過嚴格管理,有效規范學生的行為,使他們把這種規范養成習慣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滲透到思想中去,轉化為愛崗敬業的實際行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到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企業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使學生達到知行統一。
總之,在職業學校教學中,中職生的技能教學誠然重要,但是職業道德教學同樣不能忽視,學校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兩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成為有技能、有道德、有紀律的新時代青年。
(作者單位:惠州商業學校)
參考文獻:
[1]翟金玉,施永紅.校園文化活動德育功能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2).
[2]何遠清.活動德育: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途徑[J].教育導刊,2009,(9).
[3]蘇紅燕. 創新德育觀念推進活動道德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0).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