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深圳才知道,這里是全國唯一保留了“改革辦”的城市,也聽到了他們的一些改革想法,許多是很有創意的,只是能不能實現,也許還需要時間和機遇,但是無論如何,改革的旗幟他們沒有放下,改革的步子,雖然不一定很大,但是在向前走。
改革,這是近幾十年來漢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從1978年確定了改革的大前提之后,改革給神州大地帶來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回眸走過的每一步,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國企改革,無論是向世界的開放還是對于束縛自己舊觀念的打破,都體現著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成就。
只是最近幾年來,“改革已死”或者“改革遭遇瓶頸”這類說法越來越流行。這兩個說法,“已死”,我認為太悲觀了,而“瓶頸”好像又沒有說夠危險性,于是,我就用了“窒息”這個詞。
“窒息”是說人體的呼吸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受阻或異常,后果是全身各器官組織缺氧,這種狀況只要持續一分鐘,心跳就會停止,而搶救及時的話,心跳會恢復。
要問一句的是,既然改革有如此巨大的成就,那么為什么還會窒息?
這里有兩個“窒息”,一個是改革過程中,遇到阻力,走不下去了;一個是根本就沒有改革的動力,根本就不想走。
前者就是改革窒息,后者就是窒息改革。要聲明一句的是,這兩種狀態不是靠言語,而是看實際的作為。改革作為一面旗幟,打出來嘩啦啦的很好看,還是不少人愿意舉著它的。
如果我們觀察三十幾年來中國改革走過的道路,不難看到這樣的特點,前期是為了改變窮困潦倒的現狀,因而改變農村的生產關系、改變工廠的所有制關系,路走的比較順。簡而言之,那是在改革別人。現在,經濟發展了,無論房子票子車子,都在掌權者手中,再改革,這把刀就要砍在自己的身上了,用自己的手拿著刀,來砍自己身上的贅肉或者是腫瘤,能下的去手嗎?
所以,下一階段的改革,常常不是走在路上停頓了,而是根本就沒有出發,只是喊了幾句口號而已。不是改革的窒息,而是窒息了改革。
那么,是不是需要改革的繼續呢?當然是需要的。窒息的結果是心跳的停止,如果心跳停止了,生命就終結了。現在的中國,雖然經濟仍在高速發展,在世界上已經走上了“老二”的位置,但是,存在的問題還是非常多的。例如,腐敗問題,貧富懸殊的問題,司法不公的問題,官民矛盾的問題,民生的問題如醫療、住房、教育等等,而頻發的群體性事件,就是這樣一些問題的“爆點”。
眼下解決這些問題,很重要的措施是“維穩”。假如這些“爆點”不斷地發生又不斷地擴大,“維穩”壓力將越來越大,假如有一天經濟的發展低過了“維穩”費用的支出,后果如何是不難想見的。所以,與其在“維穩”上下大功夫,不如在改革上下大功夫,用改革來化解矛盾,用改革來謀求發展,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政治體制上的。
我的結論是,改革在推動過程中,可能出現停頓甚至窒息,但是,改革的目標是明確的,出現些問題也會得到人民的體諒,很多人會修路搭橋,讓改革的列車繼續前進;而不想改革,也許這列車就會遇到拆橋毀路的人。
總之,窒息改革,那就是窒息生命。不要想著可以躺在過去改革的業績上頤養天年,需要新的改革來保住以往改革來之不易的成績。
窒息時間長了,心臟可是要停止跳動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