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每年高校擴招,學校中的貧困學生也在不斷地增加。如何解決高校困難學生問題,構建美滿和諧的校園是我們高校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文通過對目前高校幫困助學工作現狀的分析,結合實際開展工作的經驗,在幫困工作方法方面進行探索,提出了建立健全貧困生數據庫的方法。
【關鍵詞】和諧校園 幫困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024-01
一 目前高校幫困助學工作的現狀分析
幫困助學工作,是我國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涉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其覆蓋于大、中、小學各階段,其中重點是高等教育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005年,全國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為1350萬人,其中貧困學生約263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19%,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約122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9%。上海全日制普通高校、列入普招計劃的民辦高校和高職的在校學生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80元以下的普困生有3.68萬人,家庭人均月生活費在195元以下的特困生有1.87萬人,貧困學生的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在黨中央的直接關心下,目前各級政府和高校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獎、貸、勤、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幫困助學體系,高校的物質資助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國務院又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對國家和地方獎學金制度進行改革,再次加大了高校幫困助學工作的力度。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其重要任務就是要關心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采取各種措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鼓勵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二 建立貧困生數據庫,健全高校幫困助學體系
把有限的資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學生手中,讓愛能撒播到每一個角落,讓每一位學生能健康地成長。一個完備、系統的貧困生數據庫的建立是我們做好幫困助學工作的基礎(見下表),它不僅關系到我們工作效率,而且還關系到能否滿足學生需求,真正做到讓每一位學生不因現實困難而退縮。
表格中記載了每一位貧困學生從進校到畢業離校時的個性、家庭、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一個動態情況。根據完備而系統化的數據庫,學院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查找出最準確的信息,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去年下半年,上海市寧波經濟建設促進會、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資助本校學生的條件是;品學兼優、家境困難的寧波籍在校學生。因時間較緊急,學校成才服務中心需要學院在當天提供學生名單、推薦表和學生成績大表。學院便立即從貧困生數據庫中調出寧波籍、成績沒有不及格科目并且本年度沒有獲得過資助的貧困學生,從網上下載學生的成績大表,并提早地把資料上交到了學校。
根據表中所記載的學生特點,更好地滿足貧困生的需求。每一位貧困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各異:有的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因高中所接受到的教育較落后,進入大學后學習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就比較吃力;有的家境特別貧困的學生,從小自信心就不強;有的因家庭突然發生變故,情緒低落,消極甚至逃避現實;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有的學生本性善良但缺乏能力。學院要把學生相關的信息詳細地記錄在數據庫中,準確地把握貧困生的特點,通過經濟捐助、成才講座、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學習一幫一等各種形式來幫助他們,讓每一位貧困生能健康、全面地發展。
跟蹤學生的成長歷程,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中華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說法,學生在得到別人幫助的同時,應盡自己所能奉獻于社會,這就是所謂的感恩情懷。跟蹤表的建立,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過程,讓學生知道自己得到了多少人的愛,自己向別人又投入了多少的愛,懂得用行動去回報社會。
三 對于幫困工作的思考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1)學校不僅僅是提供困難學生經濟上的資助,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幫助。學生在得到別人幫助的同時,應盡自己所能地奉獻于社會,而幫困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2)學校幫助貧困學生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一項長遠的工作,要時刻關注著貧困生的成長歷程。(3)龐大的貧困生隊伍,幫困資源的有限性,讓我們感到幫困工作的艱巨性。當前的高校幫困工作涌現出許多新的問題、特點,我們只有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新工作方法,才能確保幫困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臧文麗、賀霞.國家助學貸一年發放50億 惠及65萬大學生[EB/OL].人民網,2005.8.29
〔責任編輯:王以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