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和大家共同探討孩子的成長教育,非常感謝實驗小學的老師們,是他們的辛勤教育,教會了孩子怎么讀書,教會了孩子怎樣做人,讓孩子在實驗小學這片沃土上安全地、健康地成長,也讓他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現在的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共同承擔的,每個人在其中都扮演著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課堂,家長是老師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長教育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 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家里,我從不領人打麻將、玩撲克;為了讓孩子少看電視,多讀書,盡管家里電視、電腦都有,但我依然訂了報紙,晚上我們看報紙,孩子看書,也是其樂融融。閱讀大量的書籍能夠積累豐富的詞匯語句,對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大有幫助,影響也是長遠的。
二 走近孩子
我倆都是上班族,早上走得早,晚上回來得晚,盡管很辛苦,但依然不用家里的老人照顧孩子,自己一手帶著,這樣就能多一點時間與孩子呆在一起,多一些溝通,感情也就更近一些。休班時,盡可能抽時間陪孩子外出逛逛,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愛意。孩子就樂意和父母交流,不管發生什么事也愿意與父母說。這樣就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動向,并及時引導。
三 培養孩子的自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上班時間緊,把孩子放在小飯桌上,無奈之舉竟做了一件好事。放學之后,在小飯桌這個集體氛圍之中,每個學生都在學習,他個人也自然融入進去。當我們接回家后,作業基本完成。在平日中,只要老師讓家長簽字的,我們都是先看一看作業的完成情況,然后再簽字。因為很多男孩到了高中后,語文和英語成了弱科,所以我們就從娃娃抓起,對其語文的學習高度重視,每次語文試卷都重點檢查,并且督促其認真完成。平日禮拜六上午一般就要求孩子把作業完成,下午去繪畫班,禮拜天讓孩子玩一玩。
四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以前,削鉛筆是父母的事,自從買了鉛筆刀,每天晚上都是孩子自己削鉛筆,書包也是由他自己整理。禮拜六、禮拜天家里打掃衛生、拖地,我們也都與孩子一起干。現在他已經知道這些學習上、生活上的事都是自己的事。他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將來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看著孩子一天天地成長、變化,作為家長,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他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各位老師的諄諄教誨,離不開你們的辛勤付出。我相信,在我們家長的熱心陪伴下,在老師的科學指導下,孩子們一定會健康地成長。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