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的設置與實施具有特殊性。本文以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為研究對象,就學生的鍛煉特點,分析了高職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進而從學校課程制度、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建設等方面,探討高職女生天性的解放、呵護與強化,以此實現高職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設置與實施的最優化。
【關鍵詞】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 最優化 女生天性 學習結構 體驗課程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048-03
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的最優化,是當代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重大課題,也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和人生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生源下降情況下高職院校突破困境的重要因素。相對于高職男生來說,女生的生理特征及社會對女性的認同在較大程度上左右著其特定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也就是說,高職女生在身體鍛煉、健康觀念及行為習慣方面,具有區別于男生的“天性”。這種天性既是女生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也是一個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外界難以改變;也是女生后天在特定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心理傾向和行為特征,具有積累性。而且,這種天性還可能在特定情境中被湮沒、解放、強化。事實上,高職女生體育與健康項目設置與實施的最優化,需要全面認識女生天性及其發展變化特點,注重女生天性的解放與呵護才能得以提高。
一 天性使然:高職女生鍛煉的特征呈現
為了系統研究當代高等職業院校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設置與實施的最優化,筆者首先采用問卷調查法,在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隨機選取1~2年級學生進行需求調查,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08份,回收率為88.5%,其中有效問卷704份,有效率達99.4%。繼而,通過個別訪問和小型座談,以及教學過程中的觀察,對高職女生的鍛煉特點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就群體行為特征而言,當代高等職業院校女生在鍛煉項目選擇、鍛煉目的和鍛煉的需求等方面,呈現出時髦性、時代性和需求的遞進性。
1.鍛煉項目選擇的時髦性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女生對體育舞蹈、健美操、瑜伽類的選擇意愿占50.3%,小球類(乒乓球、羽毛球)占23.9%,跑步、散步占21.3%,大球類(籃球、排球)占11.6%,武術、太極拳占4.3%(見表1)。實際上,這是當代女性在性別方面的天性使然。從生理方面講,高校女生雖然進入了發育的成熟期,但相對于男生而言,她們的皮下脂肪增厚,體重增加,對完成技術動作缺乏信心,特別是對大肌肉群力量型的對抗項目望而生畏,從總體上講,其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和肌肉力量都比較薄弱,因而對力量、技術要求高、運動負荷較大,比如對抗、碰撞等競爭激烈的項目不感興趣。從心理方面講,女生喜歡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體育舞蹈、健美操、瑜伽類項目的教學中能夠體味音樂的優美旋律、感知身體的舒展暢快、感受情感的激情超越。
2.鍛煉目的的時代性
作為校園內的知識型女性,高職院校女生無疑是智美的精英群體,如果僅僅是“學業有成”而體質病弱,只能說是自身人生價值存在的瞬間閃光。女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思怒認識與普通婦女相比,不僅在觀念意識上更具有現代知識女性的思想特征,而且她們把體育看作是一種社會公益文化,享有平等參與的權力,并從不同角度加以思考。這反映出了高校女大學生試圖通過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去努力展現自身價值。而區別于一般學科專業課程教育的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更具實踐性、直接性,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性格、興趣、意志品德、情感等個性特點,尋機“推銷”自己、展現自我,在提高機體功能的同時注意綜合素養的提高,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已成為當代高職女生鍛煉的基本目的。對體育正式課程和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的看法,100%的女生都喜歡上體育課,100%的女生愿意參加體育活動,有80%的女生認為鍛煉對情感、意志、競爭力的培養有正面影響(見表2)。
3.鍛煉需求的遞進性
對通過體育鍛煉改善自身形體和氣質的強烈愿望,也可以算是當代高職女生的又一天性使然。通過調查發現,女生對自己的形體、氣質不滿意度為49%,希望對自身形體和氣質有所改變的達83.8%(見表3)。從數字上看似乎矛盾,但從女生的認識上可以理解為對需求的遞進。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維持個體生存的生理需要,也就是吃、喝、住、穿和性的需要。當然,“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除了生理需要之外,人還有精神需要——美的追求。體育萌芽于人類對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已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需品。體育美學揭示,體育中的美主要包括形體美和運動美,而無論在人體科學,還是在社會文化、藝術創造中,形體美都被公認為美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人類自身追求的崇高目標,也是人類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美是人類對未來發展的一種期盼和希望,是促使人們積極努力的核心動力,也是極為現實的追求目標,美即生活。人們通過美來平衡內心世界與外部環境的沖突,依靠美來支持人生、充實人生,并按美的要求推動著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變化發展。而體育鍛煉正是塑造形體的有效手段,強壯、健美的形體和健美的體質是實現完美自我的重要途徑。
二 天性解放:變學科結構為學習結構
女生鍛煉天性的解放是實現高職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最優化的關鍵。眾所周知,人的天性是因為民族、地域和家族文化等導致的祖輩遺傳特性的差異使然,或是因性別與年齡等生理結構的差異引起,比如,人的好奇心(探索欲)、占有欲(控制欲)、食欲、性欲、敵意(警覺心)、善意、創造欲、破壞欲、表現欲、嫉妒心、保護欲(使命感)、依賴感(安全感)、恐懼感、崇拜感、孤獨感、懶惰、虛榮等。但人是具有理性,這些品質或性情可以通過學習進行自我調控,或者是,在特定的情境或文化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或者增益。當其處于壓抑狀態時,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就會進入低迷期,反之則走向高效。正如:“人的逐級遞升的生活需要,是驅使人們從事體育活動及生活創造活動的起點和歸宿,也是構成人們對體育生活化選擇的最重要的心理動力。”現在的問題是,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設置與實施過程中,由于性別差異所導致的女生對于課程項目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是否應該得到充分展現?如何才能使其充分展現?前者屬于課程倫理價值問題,教育目的意義問題,后者屬于課程教學機制與路徑問題,教育過程問題。
課程倫理是指課程設置與實施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的價值意義及客觀秩序。在這些要素中,核心要素是課程生成主體,即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在課程設置實施中構成的關系體系的價值合理性根據,即課程倫理。在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設置與實施中,女生天性是否應該充分發揮,關鍵在于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的價值取向及社會訴求,特別是上述核心要素的倫理訴求。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價值取向是增進學生身體素質,培育學生終身體育能力、健康觀念和行為習慣,而課程本身就是學生積極進入教育實施的交流情境、組織框架、活動過程和知識體系。學生在獲得知識與技能以及思維能力時,自然會要求學生自身地積極參與,而這需要以學生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為基礎。因而,只有在學生天性得以解放,能夠充分發揮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這也是現實中女生進入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的基本倫理訴求。
天性解放需要從認知結構和教學結構上對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進行改革,變學科結構為學習結構,這對高職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最優化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高職女生既是知識型女性,她們接受現代文化思想,生活在人類社會文明的前沿,又是現代型女性,她們處于青春時期,重視自身形象,注重個性展現。由于生理、心理的特征、特性,當代高職女生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定認知結構。相對傳統婦女而言,高職女生對待體育鍛煉的理論認識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文化領域,她們鍛煉身體不僅是一種身體活動的形式表達,而且還是一種試圖通過體育鍛煉獲得情感的表達。因而,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以女生的自主學習為支撐。另一方面,高校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在離開學校后能夠更有質量地,有益于社會和個人奠定基礎,女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同樣如此,關鍵在于著眼于女生終身健康的需要,實現學習的延伸。但在以往的體育課程中,學生的主觀愿望和實際行動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脫節,傳統的“體育課程”注重知識、技能訓練的連續性、遞進性,一度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成為一種指令性的、規定性的課程,卻相對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為趨向,即學習天性,其結果就變成了脫離實際需要的“圣經”。顯然,只有當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女生認知為設計理念,在課程設計上進行深度改革,才能科學地、有效地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
三 天性呵護:變文本課程為體驗課程
對女生鍛煉天性的呵護是實現高職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最優化的又一關鍵。其核心在于真正的體驗課程的實施。表1顯示,有50.3%的女大學生選擇的運動項目是體育舞蹈、健美操、瑜伽類,有23.9%的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是羽毛球。究其原因:第一,體育舞蹈、健美操、瑜伽類運動項目的練習不受時間、場地器材的約束,隨意性較大,學生方便練習,易堅持,運動量可大可小,最主要是學習者能感受到激情流動、揮灑情感、表達心聲,有助于調整生活的壓力,體驗積極的人生,很適合女生終身體育項目。第二,羽毛球以其動作的舒展、優美、流暢受到女生青睞,盡管羽毛球體育項目對場地器材、鍛煉時間要求嚴格,屬于對抗性項目,運動量也難以控制。可以說,這實際上是以學生自身體驗為基礎的。
按照“人本主義”課程理念,嘗試構建以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變文本課程為體驗課程,是呵護女生鍛煉天性的基本途徑。體育與健康課程項目設置與實施的成效,關鍵在于教師與學生是否真實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課程的過程。而體驗與需求存在相關性,當學生體驗到課程的存在,特別是課程項目對于自身的增益或受損,學生的學習需求就可能發生變化:強化或者是削弱。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課程項目設置與實施中,關注學生需求比關注學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需求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在體育課程中獲得的身體素質改變可以稱之為物質需求,在體育課程中體驗到的美(形體美和運動感受美)稱之為精神需求。物質需求固然重要,但精神需求也是社會人的一種內在動力源,需求越強烈參與性就越高。比如,體育舞蹈、健美操、瑜伽類項目成為女生的首選項目,是因為這些項目有利于展現現代女性氣質的柔美高雅、性格的開放激情,女生在練習過程中容易獲得精神需求,因此,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及參與度。而傳統體育課程教學,老師成為既定課程的傳授者、闡述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機械地復制疊加,學生學習行為就像是帶著鐐銬跳舞,師生關系就像是演員和導演,這顯然是難以產生體驗的。合理的需求僅是一種潛在形態。將潛在形態通過動力轉化環節轉化為現實的動力,轉化為實現需求的行動。根據在傳統教學的調查觀察,學生喜歡體育課但不愿上體育課,如何實現,需要行動的復雜轉換過程,構成需要行動的鏈條,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學校課程教學制度的改革完善,就有可能達到體育與健康項目的最優化。
當然,以女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設計符合學校實際的體育課程,需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選擇合理實用的體育課程設置、體育課類型和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構建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測評體系和考試制度,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大課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建立學生自主擇課、教師靈活上課的符合大學生實際需求的新型體育課程模式。因而,呵護女生的鍛煉天性,同時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體育場館建設。應以學生的需要合理安排課程項目,增設學生喜歡的項目拓展學生學習領域。教師結構不合理時,應及時調整教師專業結構,采取引進和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發展教師的多專業化。應有效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財力,著實提高體育場館建設標準。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應積極開發、合理利用校內外的體育場館設施,進行合理布局。此外,要加強評估和改進,特別是應以學生喜愛的項目為框架,評估學院的教學條件,在不能滿足學生需要的情況下,開展知識講座以及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對其項目有更深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劉容娟.體育課教學改革探討——以高校女生為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
[2]梁建平.女大學生體育鍛煉思想及行為狀況分析[J].體育科學,2000
[3]梁利民.需要是體育生活化運行的內在動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
[4]沈輝.江蘇省大學生對體育課程實際需求的調查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高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