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歷史進入近現代以后,在強烈的生存和發展欲望的支配下,科學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水平得到飛速提高,少數發達國家利用手中的科學技術成果,瘋狂地對自然資源進行超大規模的掠奪和破壞,以至于自然界對貪婪的人類進行報復。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為主的土地退化不斷擴大,耕地大量減少,人地矛盾愈加突出,江河湖泊泥沙淤積越來越嚴重;以江河斷流、湖泊干涸、區域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和濕地破壞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平衡失調愈演愈烈;草地開墾不斷,森林、草地的生態功能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銳減,大量生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海洋赤潮、自然生態破壞、海岸侵蝕和海水倒灌加劇,同時礦產資源的開發、交通工程建設所導致的生態破壞也呈加重和發展趨勢。這些嚴峻的現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沒有生態文明,人類自身就會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我們必須加緊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傳統倫理學“把道德規范看成是只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所關心的只是人的福利。”生態倫理學把研究對象從原來單純的人類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時,人們所關心的不只是自身的利益,而是整個自然界的利益,人類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國學者羅德里克.納什在其著作《大自然的權利》中提到“社會的進化、觀念的進化必然蘊含著道德倫理關系的進化,倫理學應從只關心人擴展到關心動物、植物、巖石、甚至一般意義上的大自然。”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一些先覺者開始把目光投向道德領域,對造成環境危機的原因,及解決方法進行倫理學思考。環境倫理學也作為回應當代人類發展提出的深層道德問題應運而生,提出自然具有內在價值,人與自然具有倫理道德關系等思想,對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和震蕩。與傳統倫理學相反,它把人類道德關懷的對象拓展至整個自然界,認為人類對自然、對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美麗負有崇高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人類是地球唯一的道德代理人,應該是完美的道德監督者,不應只把道德用作維護人生存的工具,而應把它用來維護所有完美的生命形式。美國科學家和生態哲學家利奧波德(Aldo Leopold)通過自己的科學實踐、觀察和思考,從生態學的角度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把道德觀念引入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提出了“大地倫理”思想。他認為,關于道德的定義,從哲學觀點看,是對社會的和反社會的行為的鑒別,但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則是對生存競爭中行動自由的限制”。隨著人類對其生活環境的認識的提高,應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范圍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這是道德發展的第三個層次。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思想,是一種比較完整形態的生態倫理思想。
當然,這種權利主體的擴展并不是隨便的,是因時代所反映的問題而產生的。因此,它需要一定的條件與規范來形成一種理論范式,來使這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生命力。雷根認為,從傳統的倫理學轉變成生態倫理學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承認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擁有道德地位;二是必須主張擁有道德地位的存在物不僅限于有意識的存在物。 其實,在道德主體問題上,生態倫理學學者們自身存在很大的分歧。這種分歧使得生態倫理學被分為兩派,它們是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環境道德的唯一相關因素是人的利益。”這就是說,人類是道德權利的主體,而人對自然界道德關懷的動因是自然界對人類有益,保護自然利益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顯然,人類中心主義這一派的學者認為,只有人擁有道德價值,人與自然以及自然中的動植物之間并不存在著直接的倫理關系,人對自然的義務是人與人之間義務的間接形式。
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學延續的是一種擴展主義的路線,這種思路是針對人類主義的研究進路提出來的。其基本思想是確認除了人之外自然存在物也存在其相應的權利和價值,如果否認自然的權利和價值就不能真正的保護生態環境。這派學者認為確定每個人的權力與義務,是在人類社會中保護好每個人利益不受侵犯的原因。所以他們就把這種權利和價值賦予了原來倫理體系中并沒有涉及的自然物,通過確認自然物的權利和價值,來規范我們人類對自然不可推卸的義務,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有些非人類中心主義者還認為,雖然生態倫理學是傳統倫理學的補充和完善,但是又和傳統的人類權力主體不一樣。傳統倫理學的概念體系還不能直接運用到生態倫理學中,而是需要對生態倫理學確定一些新的規范。這種觀點和人類中心主義截然相反,它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稱這種觀點為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觀。這就像利奧波德、魯爾斯登所認同的,自然環境演變成了道德的主體,并且是比人類更高的道德主體。
隨著環境倫理理念日趨成熟,對人類的發展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協調,促進生態系統的正向演化,使環境趨向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雷毅.生態倫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雷根.關于動物權利的激進的平等主意觀點[J].哲學譯叢,1994
[3]林紅梅.生態倫理學的歷史演進和未來走向[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