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際交往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從而對英語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職學生掌握簡單基本的英語運用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對高職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較高的要求。教與學之間藝術性的配合就體現在教與學的交流中。學生能否學好一門功課,興趣至關重要。英語新教材的改編,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只有教材是不夠的,英語教師還應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
【關鍵詞】高職英語 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081-01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的各種活動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更好,教師可采用簡筆畫、猜謎語、實物、圖片、錄音機、幻燈片、語音設備、做游戲等多種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加之教師本人的表情、語言和動作,使課堂教學輕松活潑。教師要認真設計每一個教學步驟和教學過程,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效率,爭取做到當堂鞏固消化,無形中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語學習中來,使他們樂于上英語課,愛學英語,并能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堂實踐。如:在講到SBIAU 9 Computers一課時,我的課件第一幅畫是一臺可愛的卡通電腦,我問同學們一些關于電腦的知識,一下子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使整個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 注重師生情感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權威性,學生的向師性,這兩種心態決定了教師對學生有重大的影響。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對一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往往源于對任課老師的人格學識等方面的熱愛和崇敬,這種“親其師,信其道”的現象在中小學中尤為突出。因此要做好學生心理方面的工作,必須達成師生之間的雙向理解,溝通師生情感。教師應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有目的、有計劃地與學生進行交談,了解他們對教學的看法、要求、學習困難和體會。這樣,老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英語學習心理發展的一些情況,為今后的教學提供相應的教學依據。
三 克服心理障礙
教學過程不但是認識過程,而且也是心理變化的過程,認識的效果常常取決于心理的變化,如果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心理障礙重重,必然會束縛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要通過有效的方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兩點入手:
1.根據學生的心理動態,采取相應措施
觀察表明,差生在課堂上的心理更易變化,因此要通過其言行表情,分析其心理動態,引導他們的情感向有利于認識活動的方向發展。例如:有的差生過于焦慮,致使在學習中產生抵制情緒,老師就應當適當地從外部減少否定評價,緩解學生的焦慮心理,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多的差生是焦慮過低或無焦慮,有自暴自棄傾向,以致在課堂上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缺乏激情。這時老師就應設法制造必要的和適當的緊張,使其有一定的壓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表揚鼓勵學生,比任何其他手段都有效。這是因為表揚鼓勵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許多學生在學英語時由于怕說錯出丑而不敢說。所以,在課堂中,要總是鼓勵學生大膽說,即使他們說錯了,也要說:“錯得好,因為這次錯了,下次就不會錯了。”因此英語課上,學生們很少顧忌,敢于開口,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或基本正確時,我從不吝惜地說:“Very good”。對于那些暫時較差的學生,也從不歧視他們,只要他們有點滴進步,我就會在作業本上批寫:“有進步,再努力”。學生一般非常重視老師對他們的態度。因此,老師對較差的學生,切不可使用訓斥、懲罰等違反心理規律和傷害自尊的方法和手段進行教育,而應給予較多的表揚和鼓勵,這樣更易使他們獲得成功。
2.教師要學會自我控制
在課堂上,教師的言行最易影響學生的心理變化,故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主要是信任、體諒學生,不發怒,不急躁,盡量讓學生自我評價,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四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的學生之所以學得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學習不得法。科學的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差生智力上的不足,也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提升差生的心理素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對學生不斷地進行正確的學習行為訓練,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定時學習,堅持晨讀晚記的習慣,大膽、大聲、多練的習慣;提前預習、注意聽講的習慣;根據課文記憶單詞的習慣;整理歸納的習慣等。通過這樣的行為訓練,不斷使學生與自身的不良習慣做斗爭,逐步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聽、說、訓練能力就能順利進行。這樣,學生運用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習得以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英等.寫作教學中的反饋對教學雙方認知行為的影響[J].外語界,2000(1)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