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審美活動的過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審美活動。如何進行審美化閱讀教學?本文試圖從三方面來談談審美化閱讀教學的方法策略:(1)審美閱讀教學的情境預設;(2)個性化文本審美閱讀體驗;(3)審美閱讀后的美育轉化。
【關鍵詞】高中語文 審美化閱讀教學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087-02
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穿著審美教育……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他們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這一基本理念是高中語文教師規劃和設計整個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把審美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當然,語文教學是一個綜合性過程,包括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綜合實踐和語文訓練等,這些過程中都包含著審美教育,本文僅從閱讀教學方面來探討如何進行審美化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文本為對象,在老師組織下進行學習、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活動。審美化閱讀教學是在馬克思美學原理的指導下,以審美化教學理論為依據,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師生審美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教師的審美教學理念、師生的審美互動、學生的審美創造以及審美感受等。教師是審美化閱讀教學的發動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審美的主體,文本是審美的媒介。在此,筆者從方法論角度探討了審美化閱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審美閱讀教學情境預設,激發審美熱情
審美化閱讀教學鮮明特點之一就是情感性。語文是最富有生命和情感的學科,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喚起學生對文本情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各種情感,而不應該成為語文知識的冷靜甚至冷漠的介紹,更不應該成為冷漠而強硬的技藝訓練。審美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成為熱烈濃郁的教學情、學習情和各種豐富細膩的情感場。因此,審美化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師在審美理念下設置情境,激發出審美熱情。當然,這里的審美熱情既包括老師的教學熱情,也包括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情境要在老師對文本情感體驗的召喚下引領學生感受、體驗、領悟認識文本所蘊含的語言美、情感美、哲理美與人性美等,去感受體驗課文用語言表達的各種切身情感。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呢?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懷著對語文教學的愛,懷著對學生的愛,用富含情感的教學方法、教學言語來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中激發學生審美熱情的方法很多,在此我們以情境式導語設計為例,也就是說教師教學中用富有情感的文學獨白或富含美的情景來激發學生閱讀審美的熱情。如有位教師講《祝福》時,他是這樣導入的:“大雪漫天,狂風怒吼,爆竹聲聲。在現代文學人物畫廊里,艱難地走出一位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發蓬松、目光呆滯的四十歲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長的左手提著一個裝著破碗的竹籃,干枯的右手拄著一根下端開裂的長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魯迅著名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一個慘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迫害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福》。”這位教師通過文學獨白的方式,用精練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同時又營造出一種凄美之境來喚起學生的審美熱情,又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時,可這樣設計:“曲曲折折的荷塘,圓圓的葉子,亭亭的荷花像舞女的裙,還飄來縷縷荷香。讓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去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吧!”這段導語,既傳神地描述了客觀景物又抒發了主觀情感,語言形象生動,一幅多姿多彩、極其絢麗的優美之境展現在學生們眼前,激起學生對荷塘的美好憧憬,從而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 個性化文本審美閱讀體驗,主動參與審美
審美化閱讀教學應該是個性化的審美閱讀體驗,強調學生個體的審美感受與創造。正如馬克思所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審美化語文閱讀教學以其美學方面的感性形象來育人的形象思維素質,從而在與智育交叉滲透中與智育育人的抽象思維素質相互作用、優勢互補,以完善和優化人的思維素質結構,推進高智商的形成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展示“科學與美學”相融共進的現代美育大趨勢。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當然,這里的創造性不再是普遍意義上的單方面的創造活動,而是教育活動中特有教與學互動生成發展式的創造,是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體意識、主體感情、主體精神的撞擊與閃光。教師以培養主體性的人為根本宗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發揮教學個性,創造性地加工教學信息,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審美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勝任內驅力,喚起人的生命激情、自由感受,體現了人主體性的弘揚和心靈的解放。師生的生命活動在相互確認與相互創造中生成了新的智慧和活力。
課標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審美化閱讀教學符合課程目標理念,其終極目標就在于讓學生在審美閱讀過程中獲得個人的獨特感悟,強調“人”的主體參與,這是實現育美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該構建民主的對話機制;其次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當然,不同的文本應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閱讀效果。如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教師可以選擇語言審美作為個性化閱讀的突破口,如寫月光下荷花的姿態,不同文化素養的學生就可能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又會有大致相同的審美趣味。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句形容或“裊娜”“羞澀”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素淡朦朧的月光下,荷花忽隱忽現,忽明忽暗,茂密的荷葉如深邃的藍天,稀疏點綴的荷花寥若晨星,荷花纖塵不染,純凈無瑕,仿佛美人出浴,雅致清新,光潔素凈,其情真,其意深,其境美,其詞麗,令人遐思無窮,浮想聯翩。
三 轉化審美效果,建構與提升審美人格
教育家陶行知說:“干教萬教教人求真,干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其目的不是創造某種物質產品,而是根據社會需要培養人才、塑造人才、教育人才。審美化語文閱讀教學其目的同樣在于通過文本審美閱讀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審美,最終建構審美人格。中國現代美育的超逸者——宗白華是審美人格的建構者和踐行者,他認為“人類最高的幸福就在于,時時創造更高的新人格”;在《我的創造少年中國的辦法》中更明確地指出:“少年中國”不是用武力去創造,也不是從政治上去創造,而是從下面做起,用教育同實業去創造,“建立各種學校,從事教育,用最良好的教授方法,造成一班身體、知識、感情、意志皆完全發展的人格,以后再發展各種社會事業”。語文閱讀審美化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課標明確指出“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由此可見,語文閱讀是審美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而培養審美人格也是語文閱讀的重要任務。
語文閱讀如何建構和提升審美人格呢?這就要求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審美轉化。語文閱讀文本選自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是進行思想、藝術、人格教育的最好資源。通過審美化閱讀才能把這種資源轉化為學生人格發展的動力,如蘇軾在《赤壁賦》中就展現了“物隨心性,卓然獨立”“樂觀曠達,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代表了華夏文化豁達大度和樂觀向上的民族精神。又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狀態,抒發了自己高曠的宇宙情懷。在他看來,對生的執著、對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觀存在,樹立了“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意識。在魏晉名士風流中,他展現了屬于自己的“泰然狀態”,宗白華高度評價魏晉精神,稱之為“中國周秦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學時代”,并把這種精神作為審美人格的理想式范。閱讀教學中老師既要引領學生去體會先哲的偉大人格,但又要與時俱進,結合當今實際,讓學生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人格特點,而這個過程就在教學中實現轉化。
總之,語文審美化閱讀教學要讓學生有濃厚的審美興趣,進而產生審美閱讀的動力,讓學生在審美實踐中充分體驗個性化閱讀感受,在體驗中培養審美人格,從而達到審美閱讀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朱艷玲.審美與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潘紀平.語文審美教育概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秦琳琳.中學語文審美化教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