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的課程內容對初中學生來說,學起來比中國歷史要難得多。特別是很多歷史事件、人物、地名都很陌生。課堂教學中,學生對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沒感情”“沒感覺”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更高目標的實現則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如何結合教學實際,根據不同內容加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設計,在“教”和“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突破教學難點,以達成教學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實,《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中對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出了五項具體要求。傳統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過分強調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忽視了學生的思考和所得,過分提倡掌握和接受。很多教師對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夠重視,甚至“一笑而過”,變成了簡單的價值判斷,沒有真正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所以有的教師備課時,教學設計中“有”,真正課堂教學中“無”,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沒有一一對應,形成了“遠看山有色,靜聽水無聲”的尷尬效果。
那么,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如何突破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的難點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思考,根據“不同內容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設計,以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為原則,分“歷史人物主題、經濟文化主題、改革主題和戰爭話題內容教學”四種課程類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歷史人物主題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歷史人物涉及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了解歷史人物的主要生活、歷史活動、精神品質等,是完成“歷史人物話題內容”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關鍵。比如以牛頓的偉大成就與謙虛、瓦特的發明與執著、愛迪生的偉大發明和貢獻,突破 “培養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以馬克思的人生理想與青年職業道路的選擇的相對,突破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壯舉和聆聽《英雄交響曲》,突破了“培養堅強意志、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還可以采用師生故事會比賽、多媒體畫面呈現等多種途徑,再現華盛頓、拿破侖、玻利瓦爾、章西女王、林肯等歷史人物的功績,展現“歷史的真實”,有聲有色地突破教材中“承認、尊重和欣賞他國人民的歷史選擇和所創造的偉大成就;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與奮斗的結果”等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 經濟文化主題
這類課程內容看似簡單(通常用列表就可以解決),如果教師教學時不精心思考設計,學生按照條款式的記憶,就會無法發揮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歷史教育功能,往往達不到學習的效果。《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表明:“學生的學習不是對于外部所授予知識的簡單接受和記憶的過程,而是通過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的過程。”
比如:可以利用哥倫布等航海家在航海途中遇到的缺水、斷糧、自然災害等艱難困苦的故事,達到在《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一文中“讓學生認識航海家不畏艱難險阻,培養承受挫折的精神”的情感目標;利用課外考察、圖片展示、視頻觀看與課堂分析討論相結合,師生共同歸納工業革命的弊端,突破“認識發展經濟要處理好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一目標;通過資料收集、視頻觀看等教學“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完成“培養學生關心當今時政、關注社會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際意識”的目標等。
三 改革主題
本類內容的教學大都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和結合時政熱點,架起歷史與現實、歷史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親近感,突破情感態度的價值觀。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解和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了解當代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和復雜性,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比如,在設計《日本明治維新》教學之前,我要求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的《大國崛起之日本》專題片,結果在教學《日本明治維新》時,我把中國的“戊戌變法”對比引入,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在活動過程中自然明白了“為什么中國戊戌變法失敗了,日本明智維新成功了”和“改革促進社會發展”的道理。
四 戰爭主題
根據心理發展規律特點和認知水平,這一類的課程內容中學生比較喜歡。教材上的許多內容雖然都符合學生閱讀的范圍,但內容簡單不豐滿詳細,給教師根據課程實際如何使用教材提供較大的空間,因此,我們必須適當加以補充,使教學環節豐富有趣,激起學生的認同感,提供價值判斷的平臺。比如:根據《法國大革命》一文中“認識封建王朝的腐朽”的情感目標要求,我把喜歡修鎖的“鎖匠國王”和喜歡瘋狂購物的“虧空夫人”的故事引入了“攻占巴士底獄”框題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波旁王朝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墮落,也為《人權宣言》頒布“反對封建專制和腐朽等級制度,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的理解作了鋪墊,讓學生懂得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雖然也是一種剝削制度,但它與封建制度相比,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歷史進步,從而樹立歷史進步意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中世界歷史教學中,我們只要在教學活動中把開掘教材和學生實際需要相結合,以“感人心”,“先乎情”為出發點,根據不同內容加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設計,多角度、多層次地突破教學難點,就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地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歷史人文素養、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歷史功能。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