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師的主要任務,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將從課堂教學存在的誤區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進行探討,以切實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101-02
一 “有效性教學”的背景
隨著初中新課程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的編排體系呈現多樣化,版面設計內容豐富多彩,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得到了活躍。同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資源的多元化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捷。然而,反思讓我們清醒,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課堂教學更科學?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個非常突出和普遍的問題:“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課堂始終籠罩在傳統講授式、灌輸式的陰影下,可謂 “穿新鞋,走老路”。為使學生學得“扎實”,教師拼命地“細細講評”,學生被動地、無奈地“聽練”——在課堂上,師生做了很多的“無效勞動”。總體來說,在實施新課改后,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因此,作為一名中小學教育管理者和教學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研究、去探索、去實踐,真正地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負責任,為推進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改革貢獻力量。實施新課改應讓課堂孕育生機和活力,應讓其成為學生個性張揚和生命涌動的舞臺,但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推進,我們也逐漸感受到課改后的一些反常現象,特別是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學生學習狀況、課堂教學整體效益上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 “有效性教學”的概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期西方教育的科學文化運動,隨著發展,人們意識到其教學可以用科學方法研究,如關注課堂觀察、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和教學效能等。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可以說,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查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因素。學習時間、學習結果、學習體驗這三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學習時間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時間并提高學習效率,這是增加學習結果和強化學習體驗(積極)的基礎;學習結果是關鍵,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學力提升不僅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增進學生學習的積極體驗;學習體驗是靈魂,積極的體驗和態度會促使學生樂于學習,并提高學習的效率和結果。事實上,學習體驗本身也是重要的學習結果。總之,考查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必須綜合考慮以下三個要素: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結果,強化學習體驗。
三 “有效性教學”存在的四大誤區
1.教學用時少即課堂效率高
一些老師并不是缺乏教學熱情,而是忽視了學生作為真正教學對象的存在。所以,在他們看來,一堂課下來,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所花的時間越少,就視為課堂效率高。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最終導致忽視了教學是關于“人”的生命意義的特征。以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教材為例,該教材每個模塊的第一單元都有一個聽力材料的教學,教師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采用聽一遍錄音,然后就相應的練習進行處理,最后幫助學生校對答案的教學流程。在教師看來,這個教學過程進展順利,整個過程只需幾分鐘就能完成,學生回答整齊劃一的表象會讓教師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效”的教學環節,但如果讓學生在對臺戲聽力練習后所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解釋,學生的語言就會顯得蒼白無力。筆者認為這是學生對整篇材料內容的把握不到位所致。因為教師抬高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或者說不了解學生通過該聽力教學可以知道什么、能夠知道什么,僅憑單一的教學熱情,誤以為教學用時少即課堂效率高,而忽視學生在課堂中可以進步的空間,這只能說是較低效的教學。
2.學生接受內容多即學習效益大
在課前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在備課環節中確實很投入,表現為教學環節設計緊湊而又呈現高密度;在課堂教實施階段,教師在按照教學預設的東西有條件、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表象上看,這不失為一堂高密度、快節奏的好課,然而,反思其效果,筆者認為,教師忽略了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內化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很好的內化,才可能有較好的輸出。因此,并不是輸入越多,產出的就越多、越好,關鍵在于教師在每個輸入的環節要給學生足夠的示范,讓學生有足夠的理解。
3.教師任務的設計低效、無效期待學生有效輸出
在新課程精神的倡導下,我們倡導以任務型等強調過程學習的教學方法,因此,在課堂實踐中會看到教師設計的多種任務,然而在任務開展的過程中,突出表現的問題卻是:本身的教學任務缺乏有效性或呈現低效性。
4.任務的開展只集中于“優勢學生”的有效輸出
在新課程精神為指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會有意識地增強有效的語言實踐量,設計可行的、有效的任務,這時,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便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一種有效策略。但是,當教師在開展合作過程中,為了取得良好的互動效應,往往把任務的執行只集中于少部分的“優秀學生”身上,這與“有效教學”所期望的讓大多數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獲得學習效益的最大化相違背。
四 提高“有效性教學”的方法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有效的學習氛圍
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才可以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情感狀態,使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做學生的貼心人,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理解他們學習英語的難處,尊重學生的思想,善于激勵他們。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的英語程度參差不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是對后進生,教師的態度要尤為熱情,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越是后進生越需要教師的鼓勵。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找出學習不理想的原因,并教給他們一些改善大腦記憶力的鍛煉方法;對于作業出現較多的錯誤,不是簡單用紅筆打“×”一概否定,而是把正確的部分劃出來,寫上“good point”或“good sentence”之類的表揚的話,使他們感到還有希望,從而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還要經常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哪怕是點滴的進步都要加以表揚,學生并不是單純地追求表揚,他們會把老師的表揚看成是對自己的關注和重視,從而激發繼續向上的動力。師生間的融洽關系,使學生感受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愿意配合老師的教學,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從而創建出有效性的學習氛圍。
2.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
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只講大道理、明確學習目的是不夠的。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越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運用恰當有趣的例子,活躍課堂氣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添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授課內容上,以便更好地掌握這些內容。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為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學生一旦對英語感興趣,就會樂于接受它,變“苦學”為“樂學”。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不同于其他學科,學生很難像學漢語一樣輕松自如地掌握,所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如何才能一上課就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呢?外語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保持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可以考慮采用。但又必須根據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反饋和思維活動情況靈活選擇教法。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識的講授,更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進展情況。
培養學習情趣是促使學生熱愛這門科學的途徑,而好的教學方法又是激發興趣的重要因素。教無趣,必不樂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師的主觀努力。作為教師,要通過不斷的觀察和總結,把培養學習情趣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3.尊重學生的實際水平,保證有效的知識掌握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那么,我們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教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即學生應該“怎樣學”,我們就應該“怎樣教”。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前提,設計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學生的這個基礎與教材的編排順序有關,但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和生活環境關系更大,要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例如,怎樣引出新知識、新句型,怎樣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去解釋概念,怎樣創造情境、歸納已學知識等,都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4.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有效的能力發展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從有效推動和促進中學生主體性實踐活動入手,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個性品質得到和諧發展的、潛能得到有效激發的、符合素質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課堂教學實踐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實踐、自我發展,提出問題,在教師引領下解決問題;提倡成為課堂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提倡教學的開放性,開放教學形式,開放教學場地,尤其是開放學生的活動與思維空間,開放對學生的素質培養的思路,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倡教學的綜合性,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緊緊抓住“善導”“引思”“精講”等教學要素,充分發揮自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化為以“學”為重心。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協調與統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把研究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放在第一位,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發展,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真正達到讓學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提高學習效率。
五 “有效性教學”的意義
其“有效性教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消除偏差、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2)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學生發展的需要;(3)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4)教學有效性研究是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需要。
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是最核心的因素,課堂教學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師是關鍵。因此,作為教師,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學理念,切實消除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努力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最有效的發展。在科學觀的指導下,通過引領教師圍繞課題學習、思考、探索與實踐,尋求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師生在教學改革中獲得最大的“實惠”。
參考文獻
[1]李寶榮.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中學英語教學目標的確定[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7(3)
[2]郝建平.中小學英語活頁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3]岳蔚.新課程小學英語評課的理論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5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