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班集體的主要特征是:有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共同的奮斗目標和活動內容。因此,班主任要樹立集體理想,提出奮斗目標;選拔培養和使用好學生干部;經常開展活動,豐富集體生活,形成正確輿論,增強良好的班風。總之,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始終要體現“民主、平等、團結、合作、進取”的精神,倡導人人主動參與的良好氛圍。
一 如何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老師是正確答案的化身和代表,甚至是真理。課堂教學講究紀律秩序,常常是老師抑揚頓挫,學生正襟危坐。一堂課教學任務的完成,往往是教師進行“填鴨式”、“滿堂灌”,而學生只是“畢恭畢敬”地被動吸收。而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內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維、自由選擇的空間和機會,是以“今天你提了多少問題?”這種西方式教育思想來評判課堂教學質量的。所以,在堂課中,一定要讓學生敢于獨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批判精神,樹立“不唯書、不唯上”的學風,明確地告訴學生,一切現有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改進的需要,這就要求他們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課本。
二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天賦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給他們更多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以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
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間平等、民主、合作的交流關系,能使課堂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的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大膽創新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上,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設法培養其獨立獲得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 班級管理工作的細節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培養好班干部,班主任就不會脫離學生,不會孤軍作戰。因此,剛開學,我就挑選思想好、群眾基礎好、學習良好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學生擔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對他們進行具體分工,讓他們明確集體的責任,并教給他們工作的方法,指導并幫助他們開展工作。同時利用班干部,開展“兵管兵”、“兵教兵”的活動。還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干部更多地接觸和了解學生。在一周一次的班會上,可進一步了解每個學生更具體的情況。班干部工作有成績時,我就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他們工作失誤時,我就細心地引導他們開展工作,及時糾正錯誤。熱情地幫助他們、鼓勵他們克服缺點,樹立威信和信心。以表揚為主,盡量少批評他們,個別事情,如出黑板報、安排值日、安排勞動等,放心地讓他們去做,信任他們,支持他們,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平時多與他們談心,嚴格要求他們,讓他們認識到:他們應該給同學做好榜樣,此外,作為班主任,還要有周全的工作計劃。計劃是指導行動的依據。有了計劃,做起事來才會井井有條,才不會雜亂無章。因此,開學前我就制定了詳細的班主任工作計劃和每周中心計劃,以便有計劃地安排、指導工作的開展。這樣,班主任工作就不會失去中心,以致無所適從,盲目工作。有了計劃之后,就可以按計劃完善學生的目標管理。從紀律、學習、思想等方面進行必要的目標管理,實現科學化管理班級。另外,處理學生的問題更要“細”。工作重點要落到實處,尤其是當學生違反紀律,需要處理、批評時。
四 課堂的巧妙提問
在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因此,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很好地起到引導和激勵作用,那么,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很難調動,主體作用也就自然得不到充分發揮,又如何談得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不僅要注意問題的知識性,同時還應該考慮提問的藝術性,盡可能多一點幽默感和趣味性。對常常違反紀律的學生,開展個別談心活動,進行耐心說服和引導;對文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降低要求,循序漸進,多做個別輔導;對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學生,要經常組織各種活動,多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對暫時落后、尚有進取欲望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指導,要多增加感情投資,給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現代學生接受的知識面廣、思想活躍,心理波動大,發展不平衡。所以班主任應及時了解學生,注意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變化,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有養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除此之外,班主任還須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就能對學生進行學習品質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思想。
最后,教師要做好學生表率,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自己必須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身教作用尤其重要。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