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師可以從幾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1)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意識;(2)課文教學中探究性關鍵在于設置恰當的問題和情境,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3)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過程,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大膽創新。
【關鍵詞】語文教學 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0-0112-01
探究性學習,一般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中選擇一些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活動,使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其三個基本目標是理解能力的發展,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應成為語文教師所關注的問題,對此,本人認為必須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 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意識
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化自主性的學習意識,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是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因此,學生直接針對教學活動的諸多因素,審視自己的精神世界,評價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學習過程,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行為。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學習的內在動力,也同時具有獨立學習的渴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利用語文本身的性質特點,使他們從依賴走向獨立,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為他們終身學習,培養主動探究的語文素質和能力。語文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創造各種情境滿足他們自主學習的需要,當然,這種獨立性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從教與學的關系上來看,整個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1)逐步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實踐;(2)樹立自己的主體意識,即樹立自主意識和自強意識,增強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3)發展自己的主體能力,即發展自我調控的技能,創造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4)塑造自己的主體人格,即塑造獨立人格,承認自我,相信自我存在的價值。
二 課文教學中的探究性關鍵在于設置恰當的問題和情境,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學則須疑,探究學習離不開問題,可以這樣說,問題是探究學習的核心。在探究學習中,教師或學習者能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探究學習的關鍵,如在教授《石鐘山記》一文時,可以就石鐘山命名的原因,引導學生質疑探究:(1)酈道元、李渤關于石鐘山命名原因的結論是否正確?蘇軾最后得出的結論合理嗎?(2)關于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既然“人常疑之”在前,作者為何“余尤疑之”?(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聲何哉?”這一質疑,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促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又以解決問題為最后的歸納。這樣,教師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問題意識的培養有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語文教材中入選的文章,都是經典名篇,是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我們決不能把它們當做金科玉律照本宣科,即使是對古典文學作品的評價,也要創設恰當的問題和情境,對教材進行批判和繼承,切忌人云亦云,否則,只能束縛了教師,僵化了學生的頭腦,久而久之,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又談何質疑?
三 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過程,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大膽創新
結果和過程歷來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接受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所關注的對象是不同的。接受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探究性學習關注學習的過程,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從中獲得一定的體驗。探究過程一方面展示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暴露的疑問、困難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了學生聰明才智、個性的過程,這種探究過程是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所必需的,也是人生發展的寶貴財富。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這種開放式的理論基礎是主體創新,探究性學習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斷提高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水平。這種開放性還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建設民主、寬松、愉悅、自由、坦然的探究氛圍,這是因為探究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態,即情感心理狀態如何,而情感對于人的認識和行為有巨大的調節和推動作用,只有激起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才能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是語文科固有的特點,也是語文教學發揮探究學習方法的一大優勢,在教學中,教師應以一種飽滿的情感,營造出一種教學氛圍,從而喚起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受,以促進學生去體味語文的動人之處,以一顆赤子之心,主動探究它的深刻內涵和言外之意。比如,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兩文,語言有雜文的性質,深刻難懂,使探究產生了一定的難度,但如能把學生籠罩在教師所營造的、悲憤的、深沉的感情中,使學生的感情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課文中,學生主動探究的驅動力就會被調動起來,從而使學生對深邃的語句產生探究的熱情,收到了較好的教學和陶冶的雙重效果。
在教學中,通過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質疑,敢于超越老師,探究式學習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盡管很多方法是教師早已熟悉和掌握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有可能就是創新,探究式學習就是培養創新能力,以時代育人為宗旨的。
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準確完整地闡釋和把握探究性學習的實質,對于澄清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模糊認識,實現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