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為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動,營造情感交流的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雙方互相走進對方的精神、情感和整個心靈世界,并以此建樹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礎上,使教學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人腦,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境地。
一 用“愛”和“關注”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
“愛”,不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證。馬斯洛曾說:“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敬的愿望。”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在愛的陽光中成長,學生的潛能就會被激發(fā),奇跡就會出現(xiàn)。例如,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課前一分鐘演講,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才能的機會。由于學生都能珍惜這樣的機會,所以,每次演講都很成功的,而且非常精彩。
“目以傳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師激發(fā)學生興趣、傳遞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師要恰當?shù)匕盐諢o聲的語言—目光的運用,捕捉時機,適時向?qū)W生傳遞信息,進而給以激勵,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例如,在語文課堂討論中,有些膽小的同學不愛發(fā)言,這時,就可以及時地用目光激勵他們,既使他們在回答中出現(xiàn)錯誤,也應首先肯定他們的大膽;同時,作文批改中,多鼓勵少批評。
教師在學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師的情感也同時能感染學生。首先教師要給親切感,信任感。“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教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個學生,尤其對差生要傾注更多的愛。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產(chǎn)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其次要充分發(fā)揚民主教學,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二 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學生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形象魅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健康的靈魂和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教師的儀表與風度、知識與才華、品格與修養(yǎng)往往成為能否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
儀容整齊、端莊大方這些表層因素仍是先決條件。同時,由于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知識追求中的競爭日益加劇,學生對老師的智慧日益崇拜,學生更偏于“交流型”、“親切型”的教師。同時教師還需要努力養(yǎng)成健康的個性品質(zhì)、廣泛的興趣、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情緒,這些無疑成為教師形象魅力形成的關鍵。
教師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增強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再者,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熱烈高漲的情緒,絕不把個人不健康的情緒帶進課堂,影響學生。由此看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 領情入境,讓學生產(chǎn)生審美的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是培育生命的一種藝術活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領悟難以言傳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電影、繪畫、音樂、朗誦等藝術手段,創(chuàng)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于身心發(fā)展的“心理場”,以情激情,以情傳情,以情動人,激發(fā)并保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使學生進入“妙悟”的自由狀態(tài),產(chǎn)生愉悅的審美體驗。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視的,語文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和利用這一非智力因素,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變單純的知識教育為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李繼孔〕